100%

  ●合省國說

  序

  卷一

  卷二

  卷三

  ○序

  六合內外,自中華以迄夫海隅出日之鄉,使鹿、使犬之地,無慮居國行國,窮涯僻島,氊帳部落,凡有血氣者,莫不奉一君主,柄其賞罰禁令,而齊之其間。雖禪、繼、舉、奪之不同,而君治於上,民聽於下則一也。予葢觀於米利堅之合衆為國,行之久而不變,然後知古者「可畏非民」之未為虛語也。彼自立國以來,凡一國之賞罰、禁令,咸於民定其議,而後擇人以守之。未有統領,先有國法。法也者,民心之公也。統領限年而易,殆如中國之命吏,雖有善者,終未嘗以人變法。既不能據而不退,又不能舉以自代。其舉其退,一公之民。持鄉舉里選之意,擇無可爭奪、無可擁戴之人,置之不能作威、不能久據之地,而羣聽命焉。葢取所謂視聽自民之茫無可據者,至是乃彰明較著而行之,實事求是而證之。為統領者,既知黨非我樹,私非我濟,則亦惟有力守其法,於瞬息四年中,殫精竭神,求足以生去後之思,而無使覆當前之餗斯已耳。又安有貪侈兇暴,以必不可固之位,必不可再之時,而徒貽其民以口實者哉?

  雖然,是必米利堅之地、之時、之人而後可。何也?地處荒窵,非英吉利所固有,皆民力之自為闢除,曾無櫛風沐雨締造艱難之實之少足動其念慮。而去國既遠,鞭長不及,惟恃夷目為之駕馭,一旦有事,其志易離,其衆易合。今統領之立,不過如向者之稟命夷目,習為故常,一也。

  其始必得請,乃敢至謂酋尊也。數傳而後,恩不知懷矣,威不知畏矣,乃力耕則稅之,市物則稅之,祖父手開之地則又稅之,已幾幾乎莫識所從來。況忽焉而加以橫征,刼以兵力,則相待不啻敵國矣。民一動而不可復止者,勢為之也,二也。

  其人喜謀利,往往耗智巧於製器成物,心無所用,獲擁厚貲以自奉,所願已足。又不讀書,聞於近時者,大率酋與酋爭,實不知有擁立割據之事。故雖有豪富,不敢窺伺!隙,揭竿而起。苟可以衞其身家,無使侵盜,輙相安焉,三也。

  以是觀之,地既有所憑恃以自立,時又迫之不遑他計,而人人復安愚賤,泯爭端,三者相乘,夫是以創一開闢未有之局,而儼然無恙以迄於今也。其來市於中國也,適當其國有故之日。馴至數十年來,不設市官,不為桀驁,毋亦以主君未立,稟承無自,而統領方自以柄輕期促,不欲身露瑕隙,其商人因能共體其意,故市利外無他求歟?然要非我朝擴柔遠之仁,為之防盜賊,減課稅,有足以愜其來者之寤寐,而樹其居者之風聲,不及此矣。

  予奉纂《粵海關志》,分載貢市諸國。而在廣東海防書局,亦曾採集海外舊聞,凡島嶼強弱,古今分合之由,詳著於篇。獨米利堅立國未久,前賢實缺紀載,案牘所存,又多繫市易禁令,間有得於通事行商所口述者,亦苦紛雜,難為條緒,欲專著一篇不可得,則仍置之。兩年憂居,耳不復聞夷事。有以其國人新編《合省志畧》冊子見示者,葢初習漢文而未悉著述體例者之所為。因合以前日書局舊所採記,稍加考訂,薈萃成帙,畧如《五國故事》、《吴越備史》,而詳覈有加焉。仍其今稱,題曰《合省國說》,用廣異聞而備外紀。顧或者謂西洋遠隔中夏,文制逈殊,今所稱省、稱府、州、縣,皆倣中國。彼十三省之肇次,其目也尚在入市受廛之先,於前代改道稱省之故,未有前聞,憑何循倣?緣是疑國人所自志者,不盡足徵。然而熱爾瑪尼亞國之以合勒未祭亞為省,《皇朝職貢》已載入焉。他若細亞州之有嘉畧省,有弗俗府,歐羅巴 【 州】 【 [洲]】 之有嘉亞省,利未亞洲厄日多國之有孟斐府,並見南懷仁《坤輿外紀》。然則所稱固不自其國始矣,又何不可信之有哉?

  道光二十有四年秋八月晦日,廣東澄海縣訓導梁廷枏識。

  ○合省國說卷一

  地形如球,其說著之史冊久矣。而方輿分合之處,與夫名目之所繫,則諸說紛陳,難歸一是,六合之內,論而不議。今但臚舉異聞,以引其端而已。陸次雲《譯史紀餘》謂:「中國者,天下八十一分之一,名赤縣,內有九州。中國外如赤縣者,又復有九,亦曰九州。一州環一稗海,九州共環一大瀛,所謂八極而天下際焉。」是皆懸揣之詞,茫無紀實。 【 按:中國九州外復有九州,則合之中國,天下已十州矣。中國外之九州,作何區名,陸氏未能詳言之。然就中國之九州論,已居天下十分之九,應云中國一州,天下九十分之一,方可自完其說。不得云「中國為天下八十一分之一」也。其說葢出《鹽鐵論》,然《論》原云:「中國天下八十一分之一,名赤縣神州,而分為九。川谷阻絕,陵陸不通,乃為一州。有八瀛海圜其外,此所謂八極,而天下際焉。」又《史記·孟子傳》:騶衍以為「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,乃所謂九州也。於是有裨海環之,大瀛海環其外」。陸氏乃合兩說而一之,而不知其為數之參差也。米利堅人自撰其《合省國志畧》,自謂其國地廣七千里,普天下分為二十一分,合省居其一。然則,我朝輿圖萬里,合以西陲二萬餘里,已得大地五之一矣。即此愈知陸氏所引之謬。】

  明萬曆二十九年,泰西利瑪竇 【 按:自稱大西洋人,以九年至粵。】 獻《萬國圖》,始以天下分五大洲:一曰亞細亞洲,二曰歐羅巴洲,三曰利未亞洲,四曰亞墨利加洲,五曰墨瓦臘泥加洲。自云:「曾經歐羅巴洲七十餘國。」其後,艾儒畧、南懷仁、湯若望並同其說。近日,米利堅國人有以漢文自志其本國事者曰《合省國志畧》, 【 或自稱曰合衆國。】 其言與利瑪竇大同小異,所知者止四洲。而亞細亞、歐羅巴外,別有亞非利駕洲,以亞墨利加為亞墨利格,無墨瓦蠟泥加名 【 以下至第五七頁行九「先是,普魯西國」一節文字,乙本為「近日西洋航帆所歷,而未詳其俗,故不載耳。當明初,使太監鄭和率兵船徵西洋朝貢,其時所至西海,但自江南出口西駛,見國即泊焉,尚未能越印度、東西紅海,猶在中國西界陸路聯屬之地,所謂亞細亞洲西海之濱也。利馬竇以萬曆年入都,自稱大西洋人,禮臣即據《會典》止有西洋瑣里,無大西洋國之名駁之。蓋當時尚不知越海西別有歐羅巴洲之地,況由歐羅巴洲又越一洋之稱亞墨利加洲者哉。其始也,普魯西國。」】 。今諸洲之市於其國者見在,其言似可援證。然利瑪竇之說傳述已久,故仍之。 【 按:兩說並與元道士邱長春所註之《西遊記》稱四大部洲不同。《記》以四部洲區分四方:曰東勝神洲,曰西牛賀洲,曰南贍部洲,曰北俱蘆洲。前人謂是書皆憑空設喻,以明金丹大旨,重解詮不重考據,利瑪竇說雖後出,不能執以相病。然考辨機《西域記》,有「贍部洲之中地者,阿那婆荅多地也」之語。則《西遊記》之所云四洲,又似非憑空造矣。又按:道光甲午,西洋人自稱愛漢者,所刻《東西洋每月統記傳》中有《列國地方總論》一條云:「亞細亞洲長二萬有餘里,寬二萬四千有餘里,為五分之更大,亞細亞西方神天至上帝造化萬物之始祖,由亞細亞普天下之宗支起而布散在各處也。亞細亞東邊為日本諸嶼洲,高麗國與琉球嶼,兼臺灣及瓊州,亞細亞東山有中國,南有安南、暹羅、老撾、緬甸、■〈口務〉■〈口求〉■〈口求〉列國等,兼南洋諸州,西南有一西藏, 【 ■〈犭票〉■〈犭票〉】 【 [ ■〈犭栗〉■〈犭栗〉]】 界尾波利國,天竺國、錫蘭州、比耳西亞國、亞拉比亞國、土耳嘰屬國兼大布加利亞國等,東北有滿 【 州】 【 [洲]】 ,西北有蒙古、沙漢、塔爾巴哈待、科布多,皆中國之屬國等,兼鄂羅斯屬國,西有新疆地方、伊犁、喀什噶爾等, 【 清】 【 [青]】 海及西番達子、庫庫淖爾、厄魯特、西域回部、大沙海。歐羅巴洲南有土耳嘰國、以大里亞國、西班呀兼葡萄呀國等,中方有佛蘭西國、荷蘭國、帕理治國及者耳馬尼亞、波路西亞兼阿士氐拉國等,北有蓮國及蘇以天國,西有英吉利國,東有鄂羅斯國。亞非利亞洲南有大浪山,英吉利之屬國兼荒地,北有馬羅可國、三巴巴利亞國兼佛蘭西屬國,及以至比多國,西有葡萄呀、英吉利及佛蘭西各屬地方,中有大沙漠、回回列國兼無數之尼厄勒或鳥面人的邦,西有葡萄呀的屬國嗎里呀,大洲回回列國,及亞味西尼亞國。亞墨利加洲有至長分,南有巴大我農地、知利國、百路國、武那愛來國、哇西利國兼古倫味亞及土番之邦,並英吉利、荷蘭兼佛蘭西各國之屬地,微地叫做巴那嗎,與南亞墨利加、北亞墨利加上下相連。北方有默是科國兼亞墨利加列省合國、英吉利屬地加納大兼土番之邦,至北方因冰雪之多,無人可居,西有數州稱之西郎度,東北有鄂羅斯兼英吉利之藩國。澳大利亞洲為曠荒,土番無帝君,但英吉利挪移新民在東南方及西方矣。」按:所稱五大洲,前三洲並與利瑪竇之說合。其稱亞非利加、亞墨利加二洲,與《志畧》合。《志畧》稱亞非利駕、亞墨理格,此云亞非利加、亞墨利加者,聲近而譯異耳。惟第五洲為澳大利亞,《志畧》所無,此與利瑪竇之稱墨瓦蠟泥加洲不符。其於亞細亞洲東北、西北各地有云:「中國之屬國」者,則見聞荒遠,尚未知西 【 郵】 【 [陲]】 之盡歸聖代版圖,無足深辨也。至所列歐羅巴諸國,謹按《大清一統志》云:「據利瑪竇及南懷仁等所經歐羅巴之地,共七十餘國。其大者曰:以西把尼亞、拂郎察、意大里亞、熱爾瑪尼亞(大西洋國,其屬有合勒未祭亞省)、拂蘭地亞、波羅泥亞、翁加里亞、大泥亞、厄勒察亞、莫斯哥未亞諸國。」據此,又與所列諸國不同。然尚有按譯音而知其誤者。如以大里亞,即《明史》之意大里亞也。本朝康熙九年、十七年,雍正三年、五年,並入貢。《會典》所稱意達里亞者是也。拂蘭地即佛蘭西者,耳馬尼亞似即熱爾瑪尼亞,波路西亞即波羅泥亞,皆譯音偶異。以西把尼亞,陳倫《海國聞見錄》無之,豈即西班呀轉聲而合呼之歟?餘則今昔異名。自利瑪竇至今已二百餘年,其中諸國分合更易者多,豈能一一據舊稱而鑿指乎?至拂郎察,疑即意大里亞國所轄之福楞察,見《粵海關志》,或前明萬曆間尚別自為國,後乃屬於意大里亞,仍其舊名,而分城以轄之。此以譯音之偶同疑之耳。然徐朝俊《高厚·蒙求》稱:「意大里亞,周萬五千里。」而拂朗察已周萬一千二百里,則別自一國矣。又《蒙求》稱:「以西把尼亞古王亞豐肅能研諸天之運。」今考《會典》載:「康熙九年、十七年,西洋國王阿豐肅並入貢。」阿亞同音,是以西把尼亞即今大西洋,而西洋人《統記傳》有云:「葡萄雅即西洋。」與葉鍾:《寄味山房雜記》同。然則,今又改葡萄雅矣。】 曰坤輿之內,亞細亞洲在東方,西起那多理亞,離福島六十二度,東至亞尾俺峽,離百八十度,南起 【 瓜】 【 [爪]】 哇,在赤道南十二度,北至冰海,在赤道北七十二度,此第一洲也。歐羅巴洲在西方,南起地中海,北極出地三十五度,北至冰海,出地八十餘度,南北相距四十五度,徑一萬一千二百五十里,西起西海福島初度,東至比河九十二度,徑二萬三千里,此第二洲也。利未亞洲 【 按:《志畧》作亞非利駕洲。】 在東南方,其西南至利未亞海,東至西紅海,北至地中海,極南南極出地三十五度,極北北極出地三十五度,東西廣七十八度,此第 【 二】 【 [三]】 洲也。亞墨利加洲, 【 按:《志畧》作亞墨理格。】 地分南北,中一峽相連。峽之南,起墨瓦蠟泥海峽,南極出地五十二度,北至加納達, 【 按:即加那大,今為英吉利地。】 北極出地十度有半,西起二百八十六度,東至三百五十五度;峽之北,南起加納達,南極出地十二度有半,北至冰海,西起一百八十度,東盡福島三百六十度,此第四洲也。第五洲墨瓦蠟泥加,界域、風土未詳。 【 語見後註。】

  凡中國幅員之外,如日本、朝鮮、琉球、高麗、越南、暹羅、賓童龍、真蠟、占城、呂宋、三佛齊、紅夷、彭亨、百花、大食、勿斯離、木蘭皮、訶陵、婆登、俄羅斯、韃而靼、回回、印第亞莫臥爾、百爾西亞、度兒格如德亞、則意蘭、蘇門答剌 【 瓜】 【 [爪]】 哇、勃泥、馬路古、細密里野、地中海諸島, 【 按:島大者曰哥阿、曰羅得、曰際波里,皆有國土。】 皆亞細亞洲地。凡以西把尼亞、拂朗察、意大里亞、亞勒馬尼亞、法蘭得斯、波羅尼亞翁、加里亞、大泥亞、諾而勿惹亞、雪際亞、鄂底亞、厄勒祭亞、法蘭西、荷蘭、葡萄呀、 【 按:即澳門之祖家。】 西班呀、 【 按:即呂宋之祖家。】 羅馬泥亞、 【 按:即天主王國。】 莫斯哥未亞、地中海諸島、 【 按:島大者曰甘的亞,舊有百城。】 西北海諸島、 【 按:島大省曰諳厄利亞、曰意而蘭大、曰格落蘭得,餘小島並有國土。】 英吉利本國、 【 按:英吉利本在歐羅巴之西,屬於荷蘭,後自誇強,攻據北亞墨利加地,故稱加那英吉利,而稱歐羅巴舊地為本國。《舟車見聞錄》載之甚詳,說當可據。又按:諸書無西班雅名,當即以西把尼亞也。說已見前按。】 阿里曼、瑞典,皆歐羅巴洲地。凡馬邏可、 【 按:即麻羅哥,譯音偶異。】 安遮耳、都尼士、埃岌多、 【 按:即厄入多。】 弗沙、亞費利加、奴米弟亞、亞昆心域、諳哥得、馬拿 【 英】 【 [莫]】 【 據魏源:《海國圖志》(一百卷本)卷三十三,《小西洋·利未亞洲總說》校正。】 大把、西爾得、工鄂井巴、福島、 【 利未亞七島之總名。】 聖多默島、意勒納島、聖老楞佐島、古俚、崑崙層期、大浪山,皆利未亞洲地。而今之米利堅,又別在亞墨利加洲北境, 【 洲所屬諸國名詳後。】 自明中葉以前,其洲之名尚未著也。 【 按:道光年修《廣東通志·外蕃列傳·案語》云:「利未亞洲,在歐羅巴洲之西南,今之大英吉利、米利堅等國,皆利未亞也」云云。是以米利堅屬之利未亞洲內矣。又於米利堅國下註云:「北亞米利加與大英吉利接壤。」考《職方外紀》諸書:「利未亞為五大洲之一,其地內有亞非利加,即亞米利加,有陸路通小西洋之如德亞,今分南、北。南之亞米利加,中有巴拉西巴大我尼亞國,近火地,西有利馬地、至利地,北之亞米利加,其地甚大,大英吉利之北,蠻人所居,大英吉利之南為米利堅,米利堅之西亦蠻人所居」云云。據此,則亞米利加一地,中分南北,英吉利、米利堅,皆在北亞米利加內。其說與諸書合。惟以亞米利加為利未亞洲內之地,而非別為一洲,且以亞非利加即亞米利加。今按:亞非利加即亞非利駕之轉,亞米利加即亞墨利格之轉。以是推之,明明混《志畧》所稱三洲為一洲。其說當時止得自局中採訪,未可為據。詳見下文案語。而所云「在亞米利加之北境」,則與《明史·意大里亞傳》所云:「亞墨利加,地更大,分南北二洲」,及《舟車聞見錄》語並同。此故從之。】

  先是,普魯西國 【 按:即單鷹國,與雙鷹為兄弟,患難相恤。海舶來粵,以白旗畫鷹,粵人即所畫之雙、單分別呼之。】 人名個班慝固者,居恆善思索,謂地形既同圓球,意極東極西兩地之間,其中當別有國土人民,何以僅有亞細亞、歐羅巴、利未亞三洲?是必得一不憚窵遠者,鼓勇窮涉其境,証以所見,而後斯疑可釋。此言出,遞相傳述,近地諸國,皆習聞其說矣。有意大理國民哥倫布 【 後文又作哥綸布。】 者 【 《西洋記事錄》名「個倫」。而《蒙求》云:「閣龍,西國大臣。」傳聞異也。】 亟欲親往驗之,乞船國主不得,則轉詣葡萄呀國,見酋請之,亦勿許也。最後積八年之久,展轉費盡心力,乃得請於西班雅酋。酋既深然其說,遽給大舶一、小舟三,皆百有餘人,咸載與俱。於弘治五年八月初三日望西發, 【 按:西洋諸國,並以漢哀帝元壽二年庚申,教主耶穌始生於如德亞國之歲,為其國紀年之首。凡奉天主教者,無論其國創始何年,總由是順推,以紀年數。蓋西洋不設年號,代立者無紀元。積數相承,故諸國動稱千有餘年,非其國歷年果如此也。弘治五年,為西洋諸國一千四百九十二年,亦猶回人以唐高祖武德六年癸未,派噶未巴爾始生之歲為初元,推至國朝嘉慶二十四年,為回人千二百三十三年。《明史》載:「耶穌生元壽二年庚申。」閱一千五百八十一年,至萬曆九年,利瑪竇抵廣州。今由萬曆九年辛巳逆推至漢孝平帝元始元年辛酉,已符千五百八十一年之數。而乾隆五十九年,荷蘭國入貢表文末云一千七百九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,又六十年英吉利貢表云一千七百九十五年六月二十日;嘉慶九年,再貢表云一千八百四年五月二十二日。以兩國三次表文計之,並逆推至元始辛酉,即為第一年,與《明史》所稱生庚申不合。然其來自數萬里,所備表文例先入貢一年,是乾隆五十九年之表備於五十八年,六十年之表備於五十九年,嘉慶九年表備於八年。各除一年,則數適符合。知《明史》所云閱若干年云者,從耶穌生後一年起算也。又西洋諸國,俗以冬至後三日為冬節,冬至後十日為歲首。見《寄味山房雜記》。今澳門及西洋諸商之市於廣州者皆然。按:弘治五年八月,即中國之六月。而乾隆五十八年之先一年冬至在十一月初八日,則是月十八日為歲首,表稱七月二十六日者,即中土之六月十四日也。五十九年之先一年冬至在十一月十九日,則是月二十九日為歲首,表稱六月二十日者,即中土之五月十九日也。嘉慶八年之先一年冬至在十一月二十八日,則是年十二月初八日為歲首,表稱五月二十二日者,即中土四月三十日也。又《香山縣志》載:「乾隆十二年,澳門唐人寺查封。澳夷每年清明前十日,各持齋四十九日,名曰封齋。是年二月二十日封齋期滿。其俗,開齋前二日,不鳴鐘放礮,謂耶穌死而復生之日」云云。按:是年二月二十六日清明,則封齋期滿,當在二月之十六日,開齋前二日,當為是月十四日。今云二十日,與所引夷俗語不合。且耶穌如果死後復生,宜有一定月日,今但云清明前十日封齋期滿,前二日為復生日,是每歲清明節既無定日,則耶穌復生亦因之無定日矣。《志》當有誤。】 九十日 【 《志畧》云:「二十一日。」按:其國去新地八十度,自當以《紀事錄》之說為長。】 絕無畔岸。同舟人懼水食不繼,咸怨之弗恤。同舟相與密約,將縛沈於海,轉舵而還。哥綸布知之,曲為解喻,疑信半焉。又前,忽見空際鳥飛,遠岸漸滋青草,喜極,遂泊舟有人烟處。 【 即今米利堅所居亞墨利格洲地。】 居五閱月,次年正月,乃還西班雅。以告所近諸國,傳為異聞。

  又五年,為弘治十年, 【 西洋諸國一千四百九十七年。】 其國亞墨理哥者,再督舶循故道往,留居最久。地荒陋,乏土名,無以舉述,因即以亞墨理哥名其地。謂從西方新覓而得也,別名之曰新地,亦曰西方。而總指亞細亞、歐羅巴、亞非利駕三洲並為舊地,統號東方云。 【 按:《志畧》云:「地球之証,有歐羅巴人於明正德間西行,由新地經中國、印度還國。亦有東行先過印度、中國而後至新地,由新地返國者。計行八、九月,週行全地。」】

  既而,葡萄呀國主亦用其國人馬其蘭請,令駕五大舶往探焉。未至新地,當界小呂宋之南,不悉其名者,為其土番所拒,與其人鬥死,不得還。乃別選船督曰嘉奴者,使繼往,並令圜週大地細察之,必得其詳而後返。返則具以所歷告酋。酋喜,命鑄銀為地球形,刻字其上曰:「始圜地而旋者,其嘉奴乎」語賜焉。葢欲旌其能,且記所緣起。後百年,而英吉利乃繼得之。 【 按:《高厚蒙求》云:「亞墨利加分南北,其地平分天下之半。土人不知航海,亦不知海外有人。初,西土僅知亞細亞、歐羅巴、利未亞三大洲,於大地全體,止得十之三,餘十之七悉云是海。至西國有大臣名閣龍者,素深格物窮理之學,慮海外有國不通,於是行遊西海,嗅海中氣味,忽有省悟,謂此非海水之氣,乃土之氣也。自此以西,必有人烟國土。因聞諸國王,資以舟航、糧糗、器具、貨財,且與將卒以防寇盜,珍寶以備交易。閣龍遂率衆出海,展轉數月,茫茫無得。路既危險,復生疾病,從人咸怨,欲還。閣龍志堅決,促令前行。忽一日,舶上望樓中大聲言:『有地矣!』衆共歡喜,亟取道前行,果至一地。初時未敢登岸,因土人未嘗航海,亦但知有本處,不知海外復有人物。且彼國舟向不用帆,乍見海舶,既大又駕風迅疾,發大礮如雷,咸相訝異,皆驚竄莫敢前。舟人無計與通,偶見一女子,遂遺之美物、錦衣、金寶、裝飾及玩好器具而縱之歸。明日其父母同衆來觀,又與之寶貨。土人大悅,遂欵留西客,與地作屋,以便往來。閣龍命來人一半留彼,一半還報國王,致其物產。其明年,國王又命載百穀、百果之種,併攜農師、巧匠往教。其地人情益喜。居數年,頗得曲折,然猶滯於一隅。其後又有亞墨利哥者,復至歐羅巴西南海,尋得赤道以南之大地,即以其名名之,故曰亞墨利加。數年,又有哥爾德斯者,國王仍賜海舶,命往西北尋訪,復得大地,在赤道以北,即北亞墨利加。其地從來無馬,土人莫識其狀。適舟人乘馬登岸,彼人見之大驚,以為人馬合為一體,急告本處官長,以達國王。遣人來視,亦錯愕不辨為人。但齎兩種物來:一是鷄豚食物等,云爾若人類則享此;一是香花鳥羽等,云爾若天神則享此。既而嘗其食物,方明是人。從此往來不絕。」據此則亞墨利哥所先往者,地在今亞墨利加洲之南;哥爾德斯繼往者,地在今亞墨利加洲之北,即合省國所有之地也。而閣龍之行,但云循海而西,不知所至為洲之南北。徐氏固未能考據,亦不知閣龍為何國人,不如《志畧》以本國人述本國事尤為親切,然《志畧》固不言哥爾德斯繼往事。今但依其曲折以潤飾之而已。其稱馬其蘭,即《蒙求》所稱墨瓦蘭,尋得第五洲者。《紀事錄》作呀咪囒,其云英吉利以泰昌間往,則後百年矣。】

  地南北廣長相等,中幅較狹,形如呂字,名巴那嗎。南北兩亞墨利加合為一洲,各有所屬諸國。其南亞墨利加之國,曰索露 【 後文又作孛露、白露、百露。】 ,在南亞墨利加之西,廣袤萬餘里,中間平壤沃野,亦萬餘里。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地肥磽不一,肥者不煩耕治,布子自能生長,穀果皆上品,鳥獸之多,羽毛之麗,聲音之美,天下第一。地出金鑛,國王宮殿,皆以黃金為板飾之。不產鐵,兵器用燒大銛石。今通貿易,鐵尚至貴,餘物皆金銀銅為之。有數國從來無雨,地中自濕。有樹生脂膏,極香烈,名拔爾撒摩,傅諸傷,一晝夜復合,塗痘不瘢,塗屍千年不朽。有異羊,可當騾馬,倒臥,雖鞭至死不起,以好言慰之即起,肝生一物如卵,可療諸病,海國甚貴之。天鵝、鸚鵡甚多。有鳥名厄馬,最大,長脛高足,翼頷極美麗,通身無毛,不能飛,足若牛蹄,善走,馬不能及,卵可作杯,即今番舶所市龍卵也。產棉花甚多,織為布,專易大西洋布帛及利諾布,或剪馬毛織為服。江河極大,有泉如脂膏,人取燃燈,或塗舟,砌牆。又有泉出石罅,離數十步即變為石。有土可當炭用。多地震,一郡一邑常沈墊無遺,或平地出山阜,或移山別地。故宮室上葢薄板,以備震壓。無文字,結繩為識,或以五色狀物形以當字,算用小石子。其飾以金玉嵌面,金銀為環,穿唇鼻,臂腿或繫金鈴。國都萬里,鑿山為坦途。傳命則數里一更,三日夜可達二千里。人似淳古之風,因金銀任意可取,故無竊盜、貪吝。不自知其富,或反作細微無益之事以當業。向時,殺人祭魔,驅人殉葬,今不復然。亦有惡地產薄,人拾蟲蟻為糧,以網掛樹而臥,因地濕有毒蛇,恐觸之也。土音各不同,有正音可通萬里外,惟中國與孛露而已。」按:國都萬餘里之說,恐傳聞之誤。又按:陸次雲《八絃譯史》:「翁加里亞有水噴地中,凝為石。」與此同。】 曰亞老歌,在南亞墨利加,西與孛露相近。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人強毅果敢,善用弓矢及鐵杵,不立文字,一切政教號令皆口傳說。辨論極精。出兵,大將戒諭不過數言,無不感激流涕願效死者。」他談論皆如此。】 曰伯西爾,在南亞墨利加之東,以多蘇木,亦稱蘇木國。有山界孛露。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地融和,人壽長,無疾病,他方病不療者至此即療。肥磽,多奇異鳥獸。江河為天下最大,有山產白糖、嘉木。有獸名懶面,爪如人,鬃如馬,腹着地,一月不踰百步,喜食葉,緣樹取之,亦須兩日。又有獸,前狸後狐,人足梟耳,腹下有房納子其中,乳方出之。虎餓時百夫莫當,飽後二人可制。人善射,前矢中的,後矢即破前筈,連發數矢如貫。俗多裸體,婦人以髮蔽前後,鑿頤及下唇,以猫睛夜光嵌入,生子即起作務,其夫坐蓐調養。不產米麥,不釀酒,草根磨麪,作餅當飯。能居水中一二時,捉大魚名都白狼,騎之以鐵鈎魚目曳之,轉捕他魚。無君長、書籍,喜啖人肉。西土常言其地缺三字,王、法、文也。南有銀河,嘗湧溢平地,水退,地皆銀沙銀粒,河身入海處,數百里尚為銀泉,不入鹵味。北有大河名阿勒戀,亦名馬良溫,曲折三萬里。兩河俱天下第一。有山甚高,可見天體。】 曰智加,在南亞墨利加之南,即長人國。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地方頗冷,人長丈許,遍體皆毛。曾掘地得人齒,濶三指,長四指餘。好弓矢,矢長六尺,每握矢插口,至沒羽以示勇。男女以五色畫面為文飾。」】 曰金加西蠟,在南亞墨利加之北。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其地出金銀,天下稱首。鑛有四坑,深者二百丈,以牛皮軟梯下之,役常三萬人。王十取其一,日約課三萬兩。山麓有銀城,百物俱貴,獨銀至賤。貿易銀錢五等,大者八錢,小者五分。金錢四等,大者十兩,小者一兩。歐羅巴自通道交易,獲金銀甚多,故西土金銀漸賤,而米穀用物漸貴」。又按:西人《東西洋每月統記傳》云:「大西洋古者銀難得,當下洋船未到南方,未赴中國。明朝成化間,西班呀船尋五印度水路,揚帆偏西,不上一月,到亞墨利加,後查見居民許多金銀,攻土番,服之銀山地方。北有默是科國,南有白露國,西班呀人勒土番掘廠,官員理其事。自弘治至嘉慶八年,西班呀王收金銀四千八百五十一兆二十萬圓,葡萄呀王收八百五十五兆五十五萬圓,英吉利、荷蘭兼列國商賈,到西班呀、葡萄呀埠頭貿易,載出其財,令兩國缺帑空民貧,外國積財疊寶。道光年間,亞墨利加屬國南北弄權,逐西班呀人,默是科、百路等百姓任意與外國貿易,本船載銀赴中國。」據此,則西班雅、葡萄呀兩國所至葢即此地。其云默是科即墨是哥,白路即孛露,而白百又同音也。本船者,英吉利人自謂也。以此知《統記傳》之撰於英吉利人矣。】 隸於南亞墨利加者凡五國。

  其北亞墨利加之國曰墨是哥,在北亞墨利加之南。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境內有大湖,甘鹹各一,不通海。鹹者消長若潮,以熬鹽,甘者多鱗介。四面環山,多積雪,山下舊都城容三十萬家。他國兵來戰者十餘萬,其國守城亦三十萬人。今建都城周四十八里,堅木密植湖中,上加板承城廓、宮室,木名獨鹿,入水千年不朽。王寶藏極多,重金銀,鳥羽奇彩者以供神,或輯為畫,光彩生動。國內今已能讀書,有鬻書者。其業務農工,面目秀美。自言有四絕:一馬,二屋,三街衢,四相貌也。昔殺人祭魔,多至二萬。魔多手多頭,祭,以綠石為山,置人背於上,持石刀剖人心,以擲魔面,肢體則分食之。人皆取於隣國,故戰鬥不休。今不復祭魔食人矣。其中有大山,野人一可當百,善走,馬不能及,又善射,人一彼三,百發百中。啖人肉,鑿腦骨為飾。今亦漸習於善,商客予以一衣,則一歲力為防守。」】 曰墨古亞剛,在墨是哥迤北,地不過千里。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地極豐饒,人強力,多壽,有穀,一歲三熟,牛羊、駱駝、糖蜜、絲布之屬尤多。」】 曰古古里亞加納,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地極陋,人皆露臥,以漁獵為生。」】 曰寡斯大,並在墨古亞剛之北。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人性善良,亦以漁為業。山出二泉,一紅一白,稠膩如脂膏。」】 曰花地,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地富,好戰,不尚文事,裸體,以木葉獸皮蔽前後,間飾以金銀纓絡,牧鹿若羊,飲其乳。」】 曰新拂郎察,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地曠而險峻,稍生五穀,土瘠民貧,嗜食人肉。」】 曰拔革者,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一作瓦革了。本魚名,因海產此魚甚多,販他國恆數千艘,故以名。其地土瘠人愚,純沙,不生五穀,造魚腊時,取魚頭數萬布沙中,頭種穀二三粒,魚腐地肥,穀生暢茂,收倍於常土。」】 曰農地,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山出異獸,人強力,果敢搏戰,取皮為裘,為屋。以金銀為環,鉗項穿耳。近海有大河,濶五百里,窮四千里不得其源,如中土之黃河。」】 曰加那英吉利, 【 按:《寄味山房雜記》:「即紅毛,在中國西北百餘度,東西馬行約三日,南北六日餘。地散處各洲島嶼,與隣國分治,相距有萬里者,悉航海以通。荷蘭在其東,佛蘭西在其東南,俄羅斯在其東北,瑞國及米利堅在其西,大西洋即葡萄呀在其西南。初甚微,至明始昌大。其王所居城名蘭墩,跨海造橋,上行車馬,下過帆航。其回夷貿易中國者曰港脚,用英吉利旗,駕舶亦用其測度。」】 並在北亞墨利加之西南。曰既未蠟,曰新亞比俺,曰加里伏爾尼亞,三國地勢聯屬,並在北亞墨利加之西。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風俗畧同,衣羽毛、虎豹熊羆裘,以金銀飾。地多大山,最大者高六七十里,廣八百里,長三四千里,山下極熱,山半溫和,山巔極冷,雪盛深六七尺,出泉極大,匯為大江數處。松實徑數寸,松腐者蜂就作房,蜜白味美。獨少鹽,得之如至寶。獅、象、虎、豹成羣,皮甚賤。雉大者十五六斤。地多雷電(覩 )有小鳥於枯樹作小孔 【 于】 【 [千]】 數,每孔藏一粟,為冬月之儲。」】

  南北兩地附近各有海島,島各有民居。其大者曰小以西把尼亞,曰古巴,曰牙賣加,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氣候多熱,草木終歲花實不斷。有草食之殺人,去其汁甚美,可為糧。有毒水,人過其影、持其枝葉即死,中毒者沉水中可免。有鳥夜張翼發光自照。人善走,能負重,足力竭,針刺股出黑血,則如初。取黃金,歲定限幾日。有一島,女人善射,生數歲即割右乳,以便弓矢。又一島,泉水甚異,日未出時,取以洗面,百遍老復如少。」】 曰百而謨達,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魔叢其上,近海無風,恆起大浪,舟至此甚險。一海舶遇彼,有魔驀登其舟,舵師詰問何物?魔言:『舟中有工作,當代汝。』舵師指授所為,魔輙相反,因顛倒命之,海道三百里,三日而至。」】 曰無福島, 【 按:《蒙求》云:「墨瓦蘭過此不見人物,因名此。」又按:墨瓦蘭者,以西把厄亞臣也。閣龍既得亞墨利加洲,後以西把尼亞王復念地既為圜體,徂西自可達東,向至亞墨利加而海道遂止,必有西行入海之處。於是治舶、裹糧、備金寶、繕甲兵,命一強有力之臣,載而往訪,即墨瓦蘭也。遂沿亞墨利加之東偏,迂廻數萬里,展轉經年,忽得海峽,亘千餘里,海南大地又恍一乾坤。率衆間關而進,祇見平原無際,夜則燼火星流,瀰漫山谷,因命為火地。或名之曰鸚鵡地者,則以地產鸚鵡故也。既踰峽,遂入太平大海,自西復東,知大地已週其半,竟直抵亞細亞洲之馬路古界,度小西洋,越利未亞洲之大浪山而北折,遵海以還報本國。遍遶大地一週,四過赤道之下,歷地三十萬餘里,以墨瓦蘭實訪得此地,因以其名名之曰墨瓦蠟尼加,為第五大洲。亞墨利加之無福島,則奉王命過此時,名之者也。」】 曰珊瑚島,以多生珊瑚得名。曰新為匿島,亦名入島,其西北土番不知其種所自,無城廓君長,事皆決於頭目,分排而居,自成聚落者甚衆。 【 語詳後。】

  北地亦十有餘國,南為墨是哥,極北則分屬加那英吉利、鄂羅斯。而米利堅一國,則在英吉利之北。 【 按:《粵海關志》:「米利堅與加那英吉利接壤,英吉利之南為米利堅。米利堅之西,亦蠻人所居。」惟《寄味山房雜記》云:「米利堅在英吉利之西。」是東與接壤,非北界相屬矣。說似誤。】 粵人呼為花旗者,以其入市船旗必繪綵花其上,俗遂指是名之。 【 按:來市諸國,其船必入泊番禺縣之黃埔。至即於桅上高竪一旗,以自識別。其商居廣東省城西門外之十三行後樓,樓外立高杆,亦各橫一旗,故見其旗即知何國貨至。及開行返國時,即捲除之。杆無橫旗,即知某國商已回帆矣。】 其自稱則為合省國,復先繫以亞墨理格洲,謂必如此乃為正名。葢亞墨理格即船主亞墨利哥之轉音。其曰亞麥利加者,加格為四聲之通,亞麥即亞墨,利即理譯語對音,本無定字也。曰米利堅者,米即亞墨合呼,而急讀之,則為米,堅、加,又復以轉而誤也。近年粵商久於海外操西洋土音,別呼之曰■〈口美〉哩千。■〈口美〉與米無異聲,而與亞墨同為開口之音,亦緣急呼致省,其曰哩千,則明為利堅之轉矣。 【 按:音通字異,如《諸蕃志》賓瞳,史作賓同之類。譯求聲不求字也。同音而字數異者,如《漢書》烏孫昆莫獵驕靡合呼昆彌,呼有重輕,故字有多寡也。又按:粵人呼曰米利堅,是誤以洲名其國矣。核其來市在合省為國之先一年,時洲名久定,意其人初來自述,止舉洲名,而未及細晰,粵人因以呼之,相沿不改耳。】 曰合省國者,知中國分省以治,故亦自稱其國內所分之地為省。前分後合,從質即以合省名。

  歐羅巴洲人之至是地也,實始於有明之百二十五年。 【 按:自弘治五年,至萬曆四十三年,凡百二十四年。其明年,即國朝之天命元年矣。由是年而推至乾隆四十一年,合省立國凡百五十一年。自得地至立國,中間相去二百七十五年矣。】 其後逐漸開闢,大率皆英吉利、法蘭西、荷蘭三國人,而英吉利為最多。他如意大理、西班雅、瑞典諸國,則時來時去,不常厥居也。

  諸國人初至時,其地已先有土著如中國之苗者十數萬人,今且三倍之矣。不能自言先代所從來歷,世聚居其地,無外出者,惟俟市船來,出土物相易,以資其用。 【 語詳後。】 各國商者,始不過以貿易至,貨盡即行,繼偵知其力弱謀拙,無能為,又人少土曠,謂可奪而有之。會歲荒,其人方他出就食,留者餓莩相屬於道。各國遂先後刼以兵而分裂其地,土番莫可如何,則俯聽其逼處,披荊斬棘,各成聚落,不復與爭。

  至萬曆中, 【 年不可考 【 以下至第六八九頁行八「齎書抵瞞鑒」一節文字,乙本為:「英吉利方以女王主國,頗慈和。會有請居新地者,許之。以貞節為頌,故名費治彌亞。地與國隔海。沿至占士王始設官,一正六副,自辟屬治之。會令禁奉天主者別立堂祀,一時逃遷新地者數百人。自玭理某解纜,至則土番適患痘,為之治,與土目馬沙雪洽。先名地玭理,再改馬沙諸些。積三千餘人,則分遷於新韓賽、囉底島、於緬,統稱新英吉利。萬曆中,荷蘭人居其南。崇禎初,瑞典人又居荷之南,為鳥遮些,為底拉華。已而盡併於荷。時英人得請於女王來居南燠,為馬理蘭。(譯言后地。)天朝順治五年,繼得 【 ■〈如上馬下〉】 【 [駕]】 囉連南、北。康熙三年,逐荷人,并所得於瑞者亦據之。二十年,以衞廉邊父有功不受賞,給印使擇邊西耳文以居。(譯言邊野地。)既又拓出磋治亞。自前明萬曆間闢墾至此,生聚多至百萬,區分十有三部,各以適中最旺之地為會城。(城皆未築,僅有其名。)於是百事俱舉,一治以英國舊法。分設總制官而統理之,皆派於英吉利王,各給印命之,俾得以國法治其衆。時各開各地,省自為風氣,常以小故互起爭端,而附近諸國,聞輙垂涎而不可得。惟佛蘭西國人竟以衆來居新地稍北,自名所居曰新佛蘭西,旋更其名曰干拿大。漸迤而南,築室居民,使將軍瞞鑒主其事。終慮英吉利人覬覦,且自計衆寡,勢將不敵,乃就要隘創設炮台。英吉利雖省設總制,但止令各制其省。見佛蘭西人設臺置炮,意不慊其所為,急使其屬華盛頓,(即兀興滕瓦乘敦,生雍正九年,十歲孤,賴母教,有將略,仕英,戰服土蠻,帥沒其功,謝病不出者久之。)齎書抵瞞鑒。」】 。】 英吉利方以女酋主國,頗慈和,會有請挈其徒侶出新地居者,女酋欣然許之。至則自闢一境,曰費治彌亞,即華言貞節女地,自慶樂土首遷,不忘故主,爰以名其地者頌之。然地故與國隔海,教令所不及。沿至占士王用其臣言,即所闢地為省,築城衞居者,選設七人治之,一正六副,所屬員弁並聽辟舉,而稱其城曰占士城,亦意在歸美其酋也。 【 按:歐羅巴人凡鑄銀,並肖其生王貌為文,似即此意。】

  自耶穌創教後,其徒尊之曰天主,死後遍歐羅巴人皆習之, 【 語詳後。】 爭為堂奉祀。泰昌中,英吉利國酋令民奉教者必歸畫一,不得以私意別立堂戶,違者刑之。令下,而徙居來者數百人,謂居遠禁弛,得隨 【 已】 【 [己]】 意虔設堂祀也。時方嚴寒,土番適患痘疹,多不救,數百人者至,為如法治之立起。緣是與其土頭目馬沙雪相得歡甚,建拜堂,設官如占士。羣以長辭故土,念啟纜日自其國之玭理某埠下舟以行,故名所居曰玭理某,繫別思焉。其後分省,乃更其名曰馬沙諸些,實馬沙雪之轉,並溯所由也。由泰昌初元 【 西洋諸國一千六百二十年。】 迄天啟九年,凡十年間,至者已積有三千餘人。人既稠衆,復分而遷於新韓賽,於囉底島,於緬。雖地名以數易雜出,然猶通謂之新英吉利。

  前此,萬曆間甫有費治彌亞時,荷蘭國人亦踵至,居新英吉利之南,曰新荷蘭,人少於英吉利,然猶兩不相害也。崇禎初,有瑞典國人來,止於新荷蘭之南曰鳥遮些。 【 即新遮些。】 鳥遮些之南曰底拉華,並與新荷蘭近,已而盡併於荷蘭。崇禎五年, 【 西洋諸國千六百三十二年。】 英吉利國人有探悉新地之極南,暖燠可生聚者,試請於其酋,酋竟聽之。定居後,名其地曰馬理蘭,番言馬理者后也。謂后之地,示不敢私也。國朝順治五年, 【 西洋諸國千六百四十八年。】 英吉利國人繼一地曰駕囉連,在費治彌亞之南疆,里稍廣,復自分南北二區,由是所在多英吉利人。康熙三年, 【 西洋諸國千六百六十四年。】 新荷蘭為英吉利敗逐,旋據之,更其地名曰鳥約基, 【 即新約基。】 遂并其先後所得於瑞典者亦有之。初,英吉利有臣曰衞廉邊,其父先督水兵至是,論獲盜功,賜之金不受。二十年, 【 西洋諸國千六百八十一年。】 請得新地,酋乃給印,使往自擇以居,是為邊西耳文。邊為衞廉姓,西耳文者,番言野地,葢賜地專屬之,而仍繫以其姓也。其後,雍正十年, 【 西洋諸國千七百三十二年。】 復拓地名磋治亞。

  自萬曆至此,百有餘年,凡得地十有三,並稱曰省:一曰費治彌亞,二曰馬沙諸些,三曰羅底島,四曰新韓賽,五曰干尼底吉,六曰新約基,七曰新遮些,八曰底拉華,九曰邊西耳文,十曰馬理蘭,十一曰北駕羅連,十二曰南駕羅連,十三曰磋治亞。凡繫名者十有三省。省各有城,人近百萬。分設總制官曰督,曰撫,皆派於英吉利酋,各給印命之,俾得以國法治其衆。

  時各開各地,省自為風氣,常以小故互起爭端,而附近諸國,聞輙垂涎而不可得。惟法蘭西國人,竟以衆來居新地稍北,自名所居曰新法蘭西,旋更其名曰干拿大。漸迤而南,築室居民,使將軍瞞鑒主其事。終慮英吉利人覬覦,且自計衆寡勢將不敵,乃就要隘創設礮臺。英吉利雖省設總制,但止令各制其省。見法蘭西人設臺置礮,意不慊其所為,然尚懷觀望。制費治者,自以最初闢處,責無旁貸,急使其屬華盛頓齎書抵瞞鑒,謂礮臺多設,則彼此疑忌,兩邦必從此失和,請止勿終作。不聽,具以聞於其酋,且遍告十二省之官總制者,使咸自設備。此康熙二十年事也。酋遣其臣吴里富,督水兵數千,船十,逾年至費治彌亞,與總制合議,主爭戰。新法蘭西亦嚴兵自守。前後戰於貴壁,迭有勝負,相持不決者,又三年,瞞鑒、吴里富並為礮傷死,而英吉利卒以勢盛勝之,毀礮臺而逐奪其地。二十五年, 【 西洋諸國千六百八十六年。】 始引兵還國。 【 按:佛蘭西與英吉利世為仇敵。據乾隆六十年,英吉利入貢表文,其王■〈口雅〉■〈口治〉具銜自稱:「管佛蘭西並噯■〈口侖〉等處地方。」而嘉慶九年表銜,則已除去管佛蘭西字矣。表內自述:「與佛蘭西前已修和,今伊國強橫凌辱,不能忍,又於海口設兵,顯有歹意,我國已用兵船圍住,伊不能出,佛蘭西國內已亂了十三年,老國王竟被國人弒害」云云。又二十一年,英吉利由天津入貢,其國夷官咖啦■〈口威〉礼先來粵,齎其國相■〈口部〉■〈口京〉喊唅寄呈總督禀件云:「我老國王年老有病,交長太子掌管。自攝政以來,一向與佛蘭西戰爭,今將佛蘭西假王■〈口般〉哪嗶■〈口地〉捉獲,另立舊王親人做真王。是以來入貢。」此兩國不和爭戰所由也。】 自是得相安無事。閱七八十年,生齒繁息,闢地遼闊,市易諸貨,亦漸饒裕,稅課因以充牣。爰是有易稅、加征、用兵、禁遏,激動省衆之事。

  ○合省國說卷二

  初,英吉利酋出貲,合其國之富有力者,取所產貨販於他國,又轉易他國所產貨而歸,許專其稅三十年,謂之公司。而國人之自為船客曰散商者不與焉。設二十四頭人領其事,名所居曰公班衙,所市國亦設官曰大班者司之。由來舊矣。自雍正間,通市中國,歲載所屬孟阿臘、孟買、東印度之物,合以土產,市於粵,易茶還,則轉鬻於所近諸國之不能通市者。當亞墨利加新地未設船入市之先,所需茶亦與轉買。舊例征其貨於船,賣者之所輸也,稅規之重,畧與茶價等。乾隆四十一年, 【 西洋諸國千七百七十六年。】 酋以國所征稅出於公司,是無異自輸而自征之,非計也。爰下令茶至新地,盡改舊制,使買者隨貨輸其稅數,而永除按征賣者之例。土番及新英吉利人皆待茶而食,價已不貲,又苦於輸稅,亟請照故例行。酋執不可。適公司茶船分泊馬沙諸些省之波士頓、新約基省之新約基、邊西耳文之費拉地費、駕羅連南省之查士頓。其費拉地費與新約基兩處茶船,同時並逐於土番,不令入口。別船甫抵波士頓,居民易裝服,蒙假臉具,一擁登其船,擲茶水中。惟查士頓船泊久無過問者,不得已權寄於棧舍待售。積二三歲,所寄茶色枯味淡,盡傾棄之,耗公司貲無算。當時,省相傳約,有不改復舊規,仍征稅買者,則此地永戒茶食之語。國酋聞之,怒其挾制,欲懲以威力,遣兵船至,更次第升征他物稅,衆愈譁然。酋以民不遵約,遷怒總制,遽欲收前所給印,所命官亦解體。

  新地舊俗,凡出自省學館 【 士子有進士、舉人,皆稱曰衿。語詳後。】 及老者,沿中國故事,合稱衿耆,有事則先集其人於公使會議而官定之。當乾隆三十九年, 【 西洋諸國千七百七十四年。】 諸省各以其衿耆咸集費拉地費,會商止兵策。僉以事宜婉求,毋遽肇釁乖好,相與合詞請酋 【 撒】 【 [撤]】 兵,而仍執舊制為言。復致書國人,謂本同一國,不可稱戈自殘,囑詣酋前,善為勸止。并徇於省衆,使各安業無動,勿以阻兵故憂疑,別滋事端。酋既積怒,猝不可解,得詞反增遣弁兵巨艘,掠貨船,燬城壁。衿耆知勢難遽已,姑再求罷,而陰自為計。

  時華盛頓在費治彌亞,方得衆心,他省亦聞而悅之。請罷之詞甫發,即共推華盛頓為兵首,備糧置艘自衞。 【 按:西洋如米利堅等國,例有軍事始治兵,皆出召募,立國後,乃定設水陸兵額耳。】 計始事至此,已首尾三越年所。葢乾隆四十有一年也。 【 西洋諸國千七百七十六年。】

  七月初四日, 【 按:即中國之五月也。】 華盛頓乃榜曉居民曰:「凡不遵王法而自創邦國者,叛逆所為,豈欲冒此不韙名哉?奈王加征,又非法苦我。始設新政,自守疆域,非得已也。」隨詳舉其再三請命不得,非復可忍,今議立首領,永不受英吉利節制之故,分訴遠近諸國,使知其萬不得已。所列欵狀,大率以其酋近所改例、選官、增祿、調兵、加餉皆不令議於衿耆,又武員權過重,縱兵侵住民舍,勒民盜刼別艘,及唆省衆與土人相爭害,而禁遏新來求寓者,凡十有八條。自是,合諸省為國,其自稱曰合省國。

  英吉利酋憤其自專也,則嚴促兵戰。華盛頓率衆力拒之。合省人慮禍深,一敗必人皆得罪,用是人有固志,相持益力。 【 兵餉月約二十圓,故使戰甚得力。】 雖英吉利不時增以兵,終歲未能決勝敗。平時墾地多而人食少,歲以所餘穀分濟近國,值且賤。自軍事起,征賦於田畝,穀遂翔貴。諸國之舊受接濟者病之,法蘭西亦緣是不直英吉利酋。因出兵數十艘來助,三國兵合計數十萬,拒戰至六七年,陣亡將士指不勝屈。

  英吉利酋恐終不得志,而軍費又將無所底止,且合省力禁糶,民食亦驟困,勢不可更爭也。以四十九年 【 西洋諸國千七百八十四年。】 使其臣來議和。會合省人亦厭苦兵革,請先撤兵舶,與英吉利使臣盟於費拉地費。謝遣法蘭西兵。 【 按:嘉慶十三年,兩廣總督奏稱:「英吉利夷兵擅入澳門,遷延不去。適東莞縣營盤獲夷人■〈口威〉■〈口林〉■〈口部〉啷、■〈口威〉■〈口林〉吐■〈口蔑〉二名,據供:『係米利堅國人,從小法蘭西販貨來粵,泊伶仃洋面,駕三板,上岸汲淡水,見英吉利戰船三隻駛來,恐被搶奪,鳧水逃避,小艇撈載登岸,不識路途,隨意行走被獲。米利堅原係英吉利管轄,後來小法蘭西叫我國人不服英吉利,經管二十多年。我船貨係向小法蘭西買來,是以英吉利見我船即便搶奪。英吉利與大西洋係屬姻親,緣法蘭西現佔奪西洋地方,國王走向英吉利躲避,英吉利將其送至■〈口罷〉啦哂喱地方居住,仍發兵在彼防守』。」云云。據此,則乾隆四十一年,米利堅之拒絕英吉利,本聽法蘭西所使。所云已二十餘年者,自乾隆四十一年推至嘉慶十三年,適三十年。年事並符,故是役法蘭西竟肯出兵相助,後復與和議,使其自開一國,勸英吉利罷兵,則法蘭西始終一意同謀。《志畧》特不載其事耳。】 華盛頓隨解兵柄歸里。

  其時戰塵甫息,國事尚散無統紀。旋於五十三年, 【 西洋諸國千七百八十八年。】 自春迄首夏, 【 按:即中國之十一月至十二月也。】 集各省衿耆會議於費拉地費。先起華盛頓隨宜權理,相與議定立國規條,行於國者,曰國例,行於諸省者曰省例,曰府例,曰州縣例,曰司例。議訖,仍各還告其省,使無有參差。明年再集,而後常例,至此乃永定焉。

  通國設一統領,又設一副統領為之佐,使總理各省之事,週四年則別舉以代之,是為一次。 【 正、副同。】 其為衆所悅服,不欲別議者,得再留四年。雖賢,不能逾八年兩次以外。就以華盛頓即真為初次統領,購費治彌亞與馬理蘭兩省適中界河,距河口百有餘里之頗多麥地,築為國城, 【 按:米利堅地皆闢於荒曠,今築京城,而地轉出價買者,意先有土番居此也。】 週圍三十餘里,使偕其副及諸有職於國者居之。凡水陸武弁得節制,文員亦禀命焉。自交際隣國,接待客使,及歲所議定一切事,皆由總領示諭而後行。故年非三十五以上,或非生長其地者,不與選。副領事無專掌,而名位稍尊,每於議事時推為議首。其下則為議事閣官,省各二人。又下為選議處官,省各數人。歲以十二月第一次禮拜 【 按:歐羅巴人奉耶穌教曰天主教,七日一禮拜,語詳後。】 日,咸集國之公所,凡國內農桑、工藝、兵糧、市易、賞罰、刑法及賓客往來、修築基橋諸務,悉於是日議之。議雖定,慮猝有更正,故與議官有即返其省者,有留數月者。次年復以期至,率以為常。

  議事閣官計五十有二人, 【 按:初合國時尚止十三省,省各二人,計不過二十有六人而已。其後漸次開闢,至道光十六年後,始合成二十六省,故有五十二人之數。今就其現例言之。其二十六省名次詳後。】 分三等,每等閱六年為一任,以二年輪退其三之一,退則補新者,再二年,舊者亦還補,至六年,乃全退,先後不得不略有參錯。選議處則多至二百四十有三人。 【 按:此亦就現例言之,初設時無此數也。】 凡統領未及四年,或死,或緣事自退,不復集議,即以副統領代。副統領辭,則推議事閣之首者。辭,則以選議之首者。亦辭,乃再議選舉。

  次為六部,部各有首:曰吏部首,其下數人佐之,遇統領缺出,先由部首書致各省首領,遍示召民間衿耆議擇焉。曰戶部首,佐者以數十人。曰兵部首,佐者直多至數百人,大小有差。曰水師兵部首,止專理兵船、弁丁、糧食、礮械事宜,亦以數十人為佐。曰禮部首,事最■〈閒〉,佐者不過數人。別有郵驛一部,總理發收書札,設驛於各省衝途,以遠近別程貲豐嗇,歲之四季,封給驛夫,部首主之。

  又有主訪察違犯審理訟獄者,曰察院。國、省皆有之。在國曰京察院,凡七人,一人為正,而六人副之。以歲之正月,糾察民間不遵法者,集而訊之,訊畢,留一、二月乃各還其家。或因事、因病不能至,則集必四人,乃得會審其國員。而設於省者,曰巡按察院,亦凡七人,分地設院:一,察緬及新韓賽、馬沙諸些、囉底島,計四省合一人;二,察干尼底吉及華滿、新約基之南,計二省有半合一人;三,察新遮些及邊西耳文之東,計一省有半合一人;四,察馬理蘭及底拉華,計二省合一人;五,察駕囉連北及費治彌亞之東,計一省有半合一人;六,察駕囉連南及磋治亞,計二省合一人;七,察建大基及典尼西、呵嘻呵,計三省合一人。凡七人,各自察其所屬之省。 【 按:巡按察院七人,其分屬之地,止十有八省。他如亞喇罷麻、累斯安、美士細比、美蘇理、伊理奈、引底安、美是千、新約基之北、邊西耳文之西、費治彌亞之西等地,則以地浮於人,其事甚■〈閒〉,可以巡撫察院兼理之,不復隸於七人也。又按:二十六省中,惟駕囉連分南北省,今所稱新約基南北者,就其地之偏界言,非別為省也,餘可類推。】 又分置巡撫察院署三十有三所,所設一人,凡三十三人。巡按、巡撫聽斷不公,許民詣京察院、巡按察院再控而審正之。京察院不公,則統領可正定之。巡按察院每聽獄,必以一京察院為之監督,否則不成信讞。事稍重大,則監以京察二人。巡按察院一歲集審二次,巡撫則歲審四次。 【 按:《志畧》稱:「巡按七人,每年會審四次。」又云:「二次審判。」語自相矛盾,今更正。】 猝遇要務,仍集,無定期。如巡按所屬犯法,得隨時自理之,不俟會集也。察官專司案牘,按制讞斷。既事歸審理,則不令與議國事;而會議國事者,亦不復能出兼審詰也。

  又設律例院,無職官,惟延師教習律條,聽民間子弟入院習讀,期限三年,責以全通,過此則不復留,合國省凡數十所。 【 按:此國內通融之數,故不能以地定數也。】 此國城自統領而下分設官師之大畧也。

  諸省亦各設首領一,副領一。其下會同議事者,曰議擬,無定員。又下,則擇民有識者使與議,曰民選。或十餘人,或數十人,亦無定人。省設公堂,為首、副領及議擬、民選議事所。次為省察院,即京察院所分,得自讞其所分省之獄者。省所屬為府,府有府主。府所屬為州、為縣,州有州主,縣有縣主。縣所屬為司,司有司官。各得自理其府,若州、縣,若司之事。司之屬有鄉。府、州、縣亦各設察院。在府者曰府察院,在州、縣者曰州、縣察院,並給以書役,其聽斷同省察院。如兩造中有愚民不諳訴語,則以一識例文、通言語者代,自具詞迄堂質,均許旁為剖訴,不以事非切 【 已】 【 [己]】 為嫌,惟訟者戚屬避之,餘聽自擇。每屆審期,必擇其地衿耆先未知有此事者二十四人或半之, 【 多不越二十五人,少亦必得十一人。】 就所見,以例權其曲直,所見合,則筆於爰書,呈察院,令先散出,而後察院採以定斷焉。事小未控理者,則別設若干人,使預為隨事處息,如中國之保甲然。

  一縣所設,自縣官外,如掌收歲課者,必并責以週知其縣一歲中生齒戶口丁數,及田宅買賣。其總理數欵者,將縣內歲所出納,旁及所議、所行事,詳書冊檔。此外,復有分理借欠、竊盜、濟貧等件者。省、府官各司其事,非所司者,亦必令知之,不為越俎。

  濟貧院之設,取民不能存活,又難藉助於宗親戚故,與無招留工作者,則收養之,分以事業,以所得值入官,所遺子女亦延師教之。自省而府、州、縣咸設焉。或捐於富者,或公為建置,皆董於官。

  律例院無定數,省、府、州、縣並如國城。其立學,廣教法,由鄉以達於國,各異其等差。鄉設學一所,歲聘男婦之有學者為之師。其經費捐自富室。鄉無富者,乃假於所隸省之官助之。無論男女,三、四歲胥令就學,分教以書算、地理、經史,女師則並教刺繡。惟縣學館延師經費,多資於學童所致朿脩。其建設,則或捐自官,或由衿耆得請而建,無定章也。省學館,則或捐,或建以會項 【 設會而以其貲息建之。】 而助成。於公館設司事者數人,使定其條約,告同學者守之。別有大學館,所業三:曰聖文, 【 聖文說詳後。】 曰醫治,曰律例規條。計省學不下八、九十所,學延師五人,多者三十人。 【 按:折中計之,每省一、二所,三、四所不等,所延師,每所約畧十人,受業者約二、三百人。今曰五人、三十人,舉至少至多者言也。】 復有聖文大學館,合各省計三、四十所,館延教聖文師四人。 【 受業者約七八十人。】 又醫治大學館,所數畧比聖文館,師七人。 【 徒約數十人。】 醫館師徒人數,與律例館畧相等。

  監獄,省、府並設,各專官掌之。其獄中教囚徒者曰牧師。

  大凡事必分隸於官,官必實任其事。非任事官,雖賢能衆著,富有貲財者,概不得假以虛銜封贈。此省、府、州、縣、司、鄉額設官師之大畧也。

  是時,新定條例十有七欵, 【 條欵詳後。】 凡事無大小緩急,必集議而後行。議必按例,否則雖統領不自專。故凡統領初受事,輙誓於衆曰:「我必循例,自正其身,而後盡力民事」云。故例外一毫不敢稍存私見,亦不敢以 【 已】 【 [己]】 意自創一事。葢稍涉偏私,則舉國必不服,而議事官先不會議,即議亦斷不可行也。省之正、副首領,若府、州、縣主,其初受事誓衆,亦如之。首禁貪墨,有饋遺,雖統領必使議於其屬而後敢受。歲於省官集國會議,時統領者盡舉一年征課、度支及原議已行,與現在應議各事,詳晰示衆官。各省官議畢散歸後,忽有事,非例所常有,不能即決,俟再議乃定者,輙示召省官,令來復議。省首領於府、州、縣,府於州、縣並同。惟縣之去省、府、州遠者,使自商於其縣,以節途勞。所定但統舉大綱,他仍予以變通,聽各省、府官因地制宜,自為科條,鈐朿其衆。惟不得以省例犯國例,以府犯省,推之州、縣、司,悉視此。 【 時新議國例十七條:一、歲征糧餉,所有動支各項,皆於餉內撥發。 一、國帑不敷,議擬及民選各臣相議預為籌辦,免有拮据之虞。 一、宜與各國貿易,并各省相交,即本土苗人,皆同一體。 一、流民准其寄居入籍,以免流離失所。 一、設局鑄銀,務權衡輕重、多寡,以歸畫一。 一、嚴禁偽造番銀。 一、設驛傳遞公文、書信,時常修築基橋,以便往來。 一、出示諭人學習六藝,如六藝中有能超衆者,則示以奬賞,並能於各器用中自創新樣,發前人所未及,為今人所樂效者,亦奬賞之。 一、在省立察院,以判民間之事,或三省立一,或二省立一,看省分之大小酌議。 一、宜防海剿刼,如有捕獲,無論本國、外邦,必照例治罪,或有謀反叛逆及在外國滋生事端,尤必照例嚴辦。 一、如遭外國欺凌,統領必先曉諭萬民,倘未便請和,至有干戈之變,務必踴躍向前,若兩相盟會,即可戢兵奏凱。 一、當以錢糧招民為陸路之兵。 一、當以錢糧招民為水路之兵。 一、水、陸兵士,務守範圍,不得放肆。 一、大兵臨境,萬民務必踴躍効勞。 一、萬民肯為國出力,即議給口糧。 一、宜專設法以治京城。 前後如有不遵者,設法引導之。國人宜以律例為重,不徒以統領為尊。】

  凡國事既與民共議,議事之民,必慎選之。選之則自縣始,縣選於衆,年未二十一者不與也。先期縣榜所宜議事,並是日集議所在。屆期耆老與衆先舉一人司選事,謂之領事,一人錄寫,而後各以欲保者書於紙,封識之,既盡,乃啟,以保人多者遞送之州、府、省、國而與議焉。如縣官缺人,自其縣與舉。省、府、州官,皆先集衆選舉,封識,啟視,如保與議人例。領事接前官所備文曰須知冊者,對衆誦訖,俾咸悉其由,隨對衆揚言,問:「誰合選?」有起答「仍請領事自擇」者,則令衆舉手為號。舉過半則可,否則須循故事。惟國員六部之首,例歸統領選擇。又正者得自擇其副,庶官遇有升調降革,選定代者,必請於統領,給發印文,然後執以抵任為驗。

  所儲養人才,一出於學館。歲集鄉、縣學生而考試之。試例止一場,取錄者得入省學,不與取者仍還其鄉肄業,俟明年再考。省學課習限以四年,期滿視中國舉人,散館被舉可為官、為師,或各隨所學,為士農工商,皆令各終其業。大學館惟省學期滿者得與,肄習三年者視進士。以次而升,而必自鄉學始。入館後,或犯律條,則所司隨時擯逐之。以故,國人頗知重行誼,無頑梗者。

  刑法之通行國中者三:一曰縊死,二曰收監,三則罰銀。無梟首、充發、笞杖等刑。罪名之等十,有:一曰反叛, 【 自立國後無之。相傳一官謀叛,察院審無實據,即放還不問。】 二曰殺人,三曰打刼,四曰放火, 【 犯者最少,就現在計,歲約五、六起耳。】 五曰強姦, 【 犯者亦少,歲約二、三起。】 六曰情姦,七曰冒名偽造,八曰竊盜為非,九曰相鬥相爭,十曰醉後胡為。定罪之法:凡反叛及海盜者,並擬縊死;殺人者定以縊罪; 【 按:縊死與中國絞立决同。定縊罪,似與絞監候同矣。然不聞有擬緩減者。】 強姦者、打刼者、放火者,或擬縊,或永遠監禁; 【 似視其情之輕重而臨時分別議之。】 餘或收監,或罰銀以贖,則以時議之而已。最鄭重監獄,牆圍巨石,令不可鑽越。房舍極精潔,內通風牖,外仍欄以木,使得散步。以仁會之貲 【 仁會詳後。】 為經費。衣食不得雜以污穢。令管者時以善言開導,察其安靜者,遷居大舍;兇惡未除,則始終以狹室處之,彼此不能相見。又各責以工業,以所值資管獄官、牧師、守獄兵役飯食及囚犯衣糧。有餘則存諸公,編勸善書,使就禮拜日誦焉。 【 其犯法監禁者,所在多有,不可勝計。然專就馬沙諸些一省十餘年言之;道光元年,七十一人;二年,八十四;三年,九十一;四年,百有七;五年,八十六;六年,九十六;七年,八十一;八年,八十;九年,百有四;十年,七十九;十一年,一十五;十二年,七十一;十三年,七十六;十四年,百十九。再就十四年所犯言之:殺人者二,竊盜者八十八,冒名偽造者十,打刼者四,放火者一,爭鬥者五,情姦者六,強姦者二,脫逃捕獲者一。又十五年,該省犯人以工業所得值,除一切監費外,尚存銀七千二百九十六圓。他省可類推。】

  國費歲有常經,悉以市舶出入,所征之餉及田野常賦為官祿、賓客之需,總其成於統領。連歲防拒英吉利,軍餉預支至二十餘萬, 【 按:國中銀以圓計,不以兩。凡歐羅巴諸國悉同,下倣此。】 於歲餉勻攤還欵。謂統領尊不便給以祿俸,歲謝以二萬五千,曰酬金;副者五千,亦因之。 【 按:副統領事■〈閒〉,故殺其五之四。】 其下,則統謂之祿俸。縣所屬官自有生業及非常任者不與。於是,定設各部首,歲俸六千。禮部事省,殺其三之一。餘各有差。省學,酬師者曰束脩,歲自千至三千。 【 每受業者各送一、二百不等。】 鄉學則男師月二、三十,女則六至十餘,各有差。

  華盛頓之籌創立國規模也,首立諸國通商法,為簡明章程三,分致於所往來之國。三條中大約謂:四海當視同一致,往來無分彼此;遇他國互爭,必主勸和;處己從謙,不宜自恃。 【 按:原文:一、視四海如一家,凡事不可自恃。二、兩國往來無分彼此。三、別國爭戰,勸和為尚。今雖未能盡出大公,然在粵夷商,遇他國稱戈,力為勸解,有由來也。】 由是三大洲之內,如法蘭西、荷蘭、瑞典、葡萄呀、西班雅、鄂羅斯、大尼、呵理曼、麻囉哥、安遮耳、都尼士、都耳基、阿黎米、暹羅貨船之為招徠者,梭織不已。即英吉利亦時以貨來市焉。國人歲常貿易於諸國,輙派使官往司市事。 【 惟尊中國,故於粵東止設貿易領事及商人而已。】

  至嘉慶二年, 【 西洋諸國千七百九十七年。】 華盛頓已於統領四年例滿後再終一次矣。當時,雖戴之者衆,格於成例,不得已乃擇阿丹士繼之。法蘭西以統領新易,意隙有可乘,遽出兵攻奪其貨船。阿丹士素知兵士肯用華盛頓命,請復出主軍柄,駐舟師海口防之。法蘭西終怯其威德,不敢逞。二年,事定。而華盛頓隨以嘉慶五年卒。 【 西洋諸國千八百年。】 為人公正自矢,不事威福,不辭勞瘁。既罷,常以暇日率官紳人士與農並力耕作,國中人傳為美談。卒之日,舉國傷悼,思其保障功,羣尊之曰國父。至今言及,若有餘思焉。

  七年, 【 西洋諸國千八百有二年。】 阿丹士退,遮費遜繼之。十有五年, 【 西洋諸國千八百有十年。】 馬底遜又繼之。甫兩載,歐羅巴諸國各恃雄強,輙鬨爭。會英吉利船缺主舵者,以計誘擄國中梢人充其數,馬底遜率兵奪之。仇釁復啟,亦兩年而後罷。以功越二次,始傳之瞞羅。又二次,而傳之阿丹士之子。 【 名缺。】 期滿,即傳之查其遜,亦二次。推至道光十有七年正月二十有八日, 【 西洋諸國千八百三十有七年。按:是日為三月初四日。蓋中國先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冬至也。】 已盈八年矣。繼者為泛標倫,先後八人,而屆期復留者且過半矣。

  八統領相繼代位,並能廣貿易,普事招集。幅員亦以次漸開,視立國時又增一倍。其間若華滿,則增於乾隆五十有六年。 【 是為華盛頓統領之次年。】 逾年, 【 華盛頓之三年。】 即墾建大基。將退位之前一年,而典尼西復繼闢焉。皆刈榛除萊,取他處生息之民,移而實之。八年間手開三省,而非得自力征,經營所事,洵非易易也。遮費遜以嘉慶七年初領,亦開呵嘻呵,而若累斯安,若引底安,若美士細比,若伊理奈,若亞喇罷麻,若緬,若美蘇里七省者,則自十九年迄二十五年,歲開其一。若美是干、阿干蘇 【 後文又作美是千、阿千騷。】 ,則並開於道光十六年, 【 西洋諸國千八百三十六年。】 一歲而開其二。固人力滋生之速,亦可見繼盛頓者,皆知擘畫焦勞,未嘗以受任日促,自甘讓美如此。以新闢之半,合之舊所有者,實為省二十有六。舊省積年數百而後漸次成之,而新省之增,不出五十年間,其遲速難易,相去懸殊。雖其間人稀地僻,然要非西洋諸國之力爭彈丸,旋奪旋棄者所同矣 【 以下至八五頁、七行「東西界盡汪洋」一節文字,乙本為:「所都曰哥倫米,(即戈攬彌阿力士勒梁勒彌阿)。在馬理蘭港西,勿爾吉尼阿西北,跨兩部,周四十里。華盛頓初為總領居此城,即以其名名之。迤西有查治,當對岸有阿力山、特釐阿二城(按:各部聚落即謂之城,實未築有垣堞也)。部:一曰緬,居國極東北隅,與英屬部接(西界新韓賽,南界海)。明天啟六年,英人始至,居基尼阿畔,後合馬沙諸些。嘉慶十六年,歸米。道光元年,別立此部(以奧古士大為會城)。二曰新韓賽(即紐罕什爾,在緬西,北界英屬,西界華滿,南馬沙諸些)。天啟三年,英人麻臣俄尼士初墾,與馬沙合。乾隆六年,自立此部。後歸米(以公哥突為會城)。三曰華滿(即洼滿的,在新韓賽西,北界英屬,西新約基,南馬沙諸些),萬曆元年,佛人徙此。雍正二年,英由馬沙漸拓之。至乾隆中,自立為部。五十六年,歸米(以滿北釐阿為會城)。四曰馬沙諸些(即麻沙諸色士,在新韓賽、華滿南,西界新約基,南干尼底吉、羅底島),明正統間,英耶穌教人避禁逃居此。康熙三十一年後,歸英。乾隆年,歸米(以摩士敦為會城)。五曰羅底島(即洛哀倫,在馬沙南,西界于尼底吉,東南大西洋海)。崇禎九年,馬沙人羅查威廉謫居此,墾為小部。康熙二年,歸英。後歸米(以波羅威士頓為會城)。六曰于尼底吉(即干揑底吉,在羅底島西,北馬沙,西新約基,南海港)。崇禎六年,馬沙人墾赤活,後英人墾紐倫敦。康熙元年,合為此部,歸英。嘉慶二十三年,歸米(會城二:曰哈得富耳,曰紐倫敦)。七曰新約基(即紐約爾,東界華滿、馬沙諸些、干尼底吉,南新遮些、邊西耳文,東北英屬,地形三角)。明中,荷蘭人始尋地至此。嘉靖間,意大里游民羣至,為其傭。萬曆間,英人亦至。順治間,英王使其弟約主其地,兵逐荷人,遂名此。首先叛英,英惜其殷富,力攻,被害尤慘(會城名同)。八曰新遮些(即紐折爾西,北界新約基,西邊西耳文,南底拉華,東大西洋海)。天啟四年,嗹人寓其地。既而瑞典來墾其南,荷蘭繼墾其北。康熙四十一年,歸英。後歸米(以特連頓為會城)。九曰邊西耳文(即賓夕勒尼安,在新遮些西,北界新約基,南費治彌亞、馬理蘭、底拉華)。瑞典人初開其地。康熙二十一年,英將威廉賓據之,購土番地,拓為大部,以己名之,譯言賓之野也。旋歸米(以非勒特爾非爾為會城)。十曰底拉華(即特爾拉華,以河名為部名。在邊西耳文東,西南馬理蘭)。瑞典開之,為荷蘭所奪。康熙三年,歸英。初附邊西,後自為小部。道光十年,始歸米(以多發為會城)。十一曰馬理蘭(即麥爾釐蘭,東界底拉華,北邊西,西南費理彌亞,地分二,中海港),嘉靖間,英律官麻爾底磨者,率二百人來墾。崇禎六年,墾成。部名葢頌女王馬理者,譯言王后蘭地也。後歸米(都城即在其西南)。十二曰費治彌亞(即勿爾吉尼阿,在馬理蘭西,南、西北、西南並界邊西耳文、呵嘻呵,西建大基,西南典尼西,南北駕羅連),明中,英初墾此,以王占士名之,於萬曆初墾成,女王以利 【 撤】 【 [撒]】 畢立,改今名,譯言貞女。乾隆四十一年,歸米(以里是滿為會城)。十三曰北駕羅連(即北喀爾勒那,在費治南,西界典尼西,其南即南駕羅連,東距海),初,英律官格拉領頓與依爾額蘭、威爾里同來墾此,以王名名之,曰查爾士頓。既而臘里亦來,別墾其北,兩地相屬,總名喀爾勒那。雍正七年,分南北部。乾隆五十五年,歸米(以喇里為會城)。十四曰南駕羅連(即南喀爾勒那,在北駕羅連南,西界磋治亞,南距海,以個倫比亞為會城)。十五曰磋治亞(即若耳治,在南駕羅連西,北界北駕羅連、典尼西、亞喇罷麻,南佛勒爾勒釐)。雍正十年,英百餘人來居□城,貧者競至耕墾,既而荷蘭、瑞典亦墾其荒地。時界南之佛勒爾勒釐,方為西班牙所據,以兵來爭,數年始定。乾隆十年,英始立部,以王名,曰若耳治。嘉慶三年,歸米(以靡理治為會城)。十六曰呵嘻呵(即倭海阿,在邊西西,北界美是千,西引底安,南建大基、費治彌亞)。乾隆三十五年,歐羅巴人始墾荒地。嘉慶五年,成,英始設官。七年,即歸米(以戈攬模為會城)。十七曰美是千(即密執安,東北、東南並距大湖,南界呵嘻呵、引底安。密執安,亦大湖名,西界此,故名),康熙三十九年,佛人始來墾。乾隆二十八年,為英所奪。道光十五年,始歸米(以底特律為會城)。十八曰建大基(即阡的伊,在費治彌亞西,北界呵嘻阿、引底安、西伊理奈,東典尼西)。舊屬費治。乾隆三十三年,有單耶利蓬居此。越五年,來者日益衆,立小部曰暇律士。四十四年,別立為部。又二年,歸米(以法蘭富耳為會城)。十九曰典尼西(即田納西,在建大基之南,東北界費治,東駕羅連北,南磋治阿、亞喇罷麻、美士細比,河界阿千騷)。初為費治,與北駕羅連同墾。嘉慶元年,立為部,歸米(以那實為會城)。二十曰亞喇罷麻(即阿拉巴麻,在磋治亞西,北界典尼西,西美士細比,南佛羅里,以水為名)。舊半屬磋治亞,半屬佛羅里。道光三年,自立為部,歸米(以磨庇理灣為會城)。二十一曰美士細比(即密士失必,在亞喇罷麻西,北界典尼西,西北阿干騷,西南界斯安並隔河,地以河名)。康熙五十四年,佛人初來寄居,西班牙續至,爭為公地。乾隆二十七年,英取之。嘉慶二年,歸米。至二十二年而後立為部(以查基遜為會城)。二十二曰累斯安(即魯西安納,在美士細比西,隔河北界阿干騷,西得撤,南距海)。初為佛人所墾。乾隆二十八年,西班牙據之。嘉慶五年後,為佛所奪。八年,米國以公貲千五百萬圓買之。二十五年,立為部(以紐哈連為會城)。二十三曰引底安(即英釐安納,北界美是千,西伊理奈,南建大基,東呵嘻呵,西北距密執安河),康熙三十九年,佛人始開之。乾隆二十八年,奪於英,旋歸米(以英釐安納波里為會城)。二十四曰伊理奈(即弈倫諾爾,在引底安西,北界衣呵華新部,西美蘇理,南典尼西),初佛人墾之,與引底安合為一部,尋奪於英。嘉慶十四年,分為此部,後歸米(以灣達理阿為會城)。二十五曰阿干騷(即阿甘色,在累斯安北,東界美士細 【 北】 【 [比]】 、典尼西,皆隔河,西因底阿土番,北美蘇理),初佛人墾之,舊與美蘇理同部。嘉慶二十四年,始自立此。道光十六年,歸米(以力特爾洛為會城)。二十六曰美蘇理(即密蘇爾釐,在阿干騷北,東界伊理奈隔一河,西北界土番,地以河名)。康熙三十九年,佛人初墾之,與 【 陌】 【 [阿]】 干騷合部。嘉慶二十四年,自立為此。道光二年,歸米(以查法旬為會城)。自緬至建大基凡十八部,為合省國東路,自典尼西至美蘇理凡八部,為合省西路,皆各設統領。其未設統領之部,東路則佛勒爾勒釐(即佛羅里得,北界磋治亞,餘距海)。正德七年,西班牙人般士底里晏始墾此土。嘉靖四十三年,奪於英。越二十年,西班牙復奪回。嘉慶二十五年,西班牙與別國交兵,有米船為西班牙所劫,米人索償,西人知曲在己,而船貨已散,乃以此土償之,西人遂他徙去。近始招集流徒,稍獲生衆,而未設統領,為東路散部。其他別有西路二小部:曰威士干遜(即威斯滾)。曰衣呵華(即依阿威士,在蘇必力湖南,密執安湖西,跨密士失必失河左右)。道光十年,始有美是千人來居,漸成聚落,近年分為兩部,威北、衣南亦未設統領,為西路散部。又西,荒地數千里,界英屬地,南墨是哥土番,總稱因底阿地三:曰威斯頓達多里(種曰作島斯,曰格力士,曰支羅機士,曰阿些治士,曰瓜包士,曰沙洼尼士,曰千薩士,曰地洼士,曰機加布士,曰包尼士,曰呵麻哈,曰阿多士,曰西尼加士,曰委士,曰比晏機騷士,曰比呵里士,曰加士機阿士,曰阿島士,曰波達洼彌士)。曰威斯頓底特力(種曰曼丹士,曰敏尼達士,曰墨臘井底頓士,曰西阿士),曰阿里顏達多里(皆彎戈洼土番)。國之四至,東西界盡汪洋」。《合省國說》各卷,兩個版本文字出入之處較多,且內容亦互有長短。今僅就卷一三處和本處共四處內容出入較大者附注出校,其餘無關宏旨者,不再一一出校。】 。

  今為之彙而次其目: 【 按:以地之大小定先後,不以得之先後定次第。】 一曰緬,二曰新韓賽,三曰華瞞,四曰馬沙諸些,五曰囉底島,六曰干尼底吉,七曰新約基,八曰新遮些,九曰邊西耳文,十曰呵嘻呵,十一曰引底安,十二曰伊理奈,十三曰美蘇理,十四曰底拉華,十五曰馬理蘭,十六曰費治彌亞,十七曰建大基,十八曰駕囉連北,十九曰典尼西,二十曰駕囉連南,二十一曰磋治亞,二十二曰亞喇罷麻,二十三曰美士細比,二十四曰累斯安,二十五曰美是千,二十六曰阿千騷。二十六省中,先得者費治彌亞,十三省首焉。至是乃改首緬。

  國南、北與加那英吉利、墨是哥為隣壤。 【 詳見前。】 東西界盡汪洋。就界內統舉大勢而三分之:自界東之壓蘭的洋迤西,至中東之亞罷拉既俺山為東一分,又自中東之亞罷拉既俺山迤西,至中西之治臂外嶺為中一分,又自中西之治臂外嶺迤至界西之太平海為西一分。亞罷拉既俺山,東距壓蘭的洋數十里,山勢自南而北,絕似畫中遠岑,平抹無盡。治臂外嶺西距太平海數百里,遙望長直如線,近則萬峯環抱,巒脈起伏,界連數省。葢東、中、西分,則山在東, 【 亞罷拉既俺也。而嶺治臂外也。】 在西,東西界皆抵洋海為盡境也。亞罷拉既俺山之東北,山與海相為聯絡,中無曠地。由東北再折而南,沿海行,地勢漸擴,至東南則平衍。中川原交錯,瀑出山巔,下注為河,由基泥伯小河,稍下為美里麥千尼底、哈地遜、底拉華、蘇貴哈拿、頗多麥、囉晏屋、奴細比底、卸番亞等河,瀠繞四布。其源同出亞罷拉既俺山一帶附近諸山。而諸山所出之泉,則逕基泥伯河析分其支派而衍為羣流也。治臂外山,脈勢蜒蜷,至高者約百丈,西距太平海千五百里。 【 按:《志畧》云:「西離太平海數百里,有治臂外嶺。」又云:「治臂外山,約百丈高,與太平海隔一千五百里。」兩說似自矛盾。惟一云山,一云嶺。且其《土產門》有「治臂外二嶺」之語。意其山勢聯接,廣袤數百里,統為一名。所云高百丈之山,為山之東,故去海千餘里。而就其西界盡處言之,實去海數百里也。今姑各從之,而誌疑焉。】 其山所出諸泉,並逕山下異流各趨西注而入於太平海。其河流最勁者曰美士細比,自山之北直貫於南,與山同行,無少紆曲,故一路波涵黛影,節節水中,皆戴峯巒。別有同源異派,漸流而南,趨至隣壤之墨是哥國而達諸其海灣者,是為美蘇里河,為呵嘻呵河二河。同起同止,復同流,所不同者,經過地耳。又北有大湖,曰素比哩耳,曰美是千,曰胡瓏,曰伊里,曰安大里,曰珂瑳治,曰仙玭璉,凡七。皆瀦蓄諸水,使有所受,不致泛濫為害者。東海中有島,曰西氤地亞,不與國地連屬。通國地無道里可計,以天文度數証之。 【 按每度二百五十里。】 南北圜地週圍三百六十度中,合省國得三十餘度,所居頗多。麥城去北極五十二度,北界去北極三十五度。其南至赤道相去二十九度,至南之中,赤道相去二十五度。葢凡得天度三十, 【 按:此皆據《志畧》。】 南北計七千餘里。

  ○合省國說卷三

  西海有名摩西者,歐羅巴洲人所共稱為聖人者也,為耶穌天主教所自。相傳,有神降,授以《聖書》,謂帝命默示之,摩西錄而抱守於其家,未出以教人也。 【 按:《寄味山房雜記》云:「耶穌生有天授,通各國土音,生東漢時,始知以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,創教勸人為善,忌者釘其體於十字架而斃,其徒號其教曰天主。國酋初不信,禁習頗嚴,後與他國相攻不勝,祈於其寺,忽雲中現一十字架,遂以十字架為前鋒克敵,因大信奉,即造禮拜寺供十字架。」《海國聞見錄》云:「大西洋尊天主而辟之者,惟英圭黎。」據《舟車聞見錄》:英圭黎即英吉利。而據《統記傳》,禱耶穌以十字架勝敵者,為千士但天。考其在位時,當在西晉愍、元二帝之間,則其國之信奉耶穌教久矣。】

  摩西既死,子孫乃出所遺書,半傳於亞細亞洲之西希伯國,半傳於歐羅巴洲之東希臘國,遂得傳播其書。所紀皆自夏終漢之事,故尊曰《聖書》。 【 按:《明史》云:「萬曆間,大西洋人至京師,言天主生如德亞國。其國自開闢以來六千年,史書所載,及萬事萬物原始,無不詳悉。」陸氏《八紘 【 外】 【 [繹]】 史》亦載其說。所謂史書者,似即摩西所傳之《聖書》,故西洋人近年紀述多及之。大率皆洪水前後事,常有天帝下與人問答者。所云自開闢至今凡六千餘年,亦與《皇極經世》、《春秋元命 【 包】 【 [苞]】 》諸說不合。其緣始固無足深辨。惟耶穌生如德亞,西行其教於歐羅巴。而摩西則與耶穌同祖,西洋人書稱摩西在西乃山得天《十誡》,為殷祖辛十三年事。摩西受上帝靈神所默示。得此書。而西人之引是書者,又多紀前聞史事,則人與書之同出如德亞明矣。】 後漸傳漸廣,士入大學者必熟習之。其說有三:以為上帝先天地萬物而生,無從窺其端倪,惟至正、至大、至智、至誠,知能無所限量,天文物曲,皆覆載所創始,故名上帝,曰天父,曰救世,曰聖神,一也。人禀受於天,則首宜尊天,次則父母兄弟,推及天下,故知敬天、敬親,方為守分良善,二也。 【 按:敬天之說甚正。然惟天子得郊,過數反褻之。故實有精意存乎其間,厥典綦重。今據《志略》稱:「合省之民,惟知崇拜上帝,外無祈禱,無耶穌,即天之子捨死救人之說。」是七日禮拜,非專敬其教主矣。諸書所未詳也。】 人死而魂常在,善者賞福天堂,惡者罸禍地獄,三也。 【 按:此與佛氏之言正同。而耶穌本教尚有審判復活之事,今《志畧》無之。】 中又分載新、舊《遺詔》,謂其一已歷二千餘年,一已三千年。大旨以存公去私,遠佞除猛,救難懲爭,禁盜為訓。尤戒誑言、使酒,而終以不妄求,不倦惰,為庶民定則。用意似竊中國經訓之餘緒,惟緣起未免不經耳。鄉所在有禮拜堂,七日一至,集衆拜之,曰禮拜日,亦曰安息日。無跪拜儀,以摘帽為敬。 【 謹按:《皇清職貢圖》:「大西洋夷僧男女,見之跪捧足。」則其俗亦知跪拜,但不以為見禮耳。】 是日,不事工作,惟讀《聖書》,擇能解者,講明意義,拜畢環聽。所奉止於天主,別無神祇、仙佛。禮拜外別無祈禱、禳祭。以故國中無和尚、道士。 【 謹按:《皇清職貢圖》:「大西洋夷僧,天主耶穌教,夷人敬信之,削髮留鬚,出入張葢樹旛。女夷以白布纏頷。夷人敬奉尤甚」云云。今米利堅無之,則風俗稍異矣。】

  通行皆英吉利文字, 【 按:國人什九為英吉利人,故文字相同。】 與法蘭西、荷蘭二國,文同語異。與中國、日本、越南、暹羅則文語並異。其字為馬羅可國所遺,諧聲比附,謂之拉丁字,亦曰拉體納字。國人自謂切音與諸國同。故所用二十六字母,行於法蘭西諸國。 【 按:二十六字母:一曰A,音■〈口挨〉。二曰B,碑。三曰C,颸。四曰D,■〈口旭〉。五曰E,依。六曰F,鴨符。七曰G,芝。八曰H,咽住。九曰I,矮。十曰J,遮。十一曰K,跏。十二曰L,■〈口挨〉兒。十三曰M,唵。十四曰N,燕。十五曰O,軻。十六曰P,丕。十七曰Q,翹。十八曰R,鴉。十九曰S,■〈口挨〉時。二十曰T,梯。二十一曰U,喓。二十二曰V,非。二十三曰W,嗒布如。二十四曰X,鶂時。二十五曰Y,威。二十六曰Z,思。字母雖止二十六,然連類相生,變化而出,有以二字連成一句,或三字至九字不等,從左起橫讀,合則無窮,散則有限。其中之A字者,一也。I者,我也。O者,歎詞。此三字無別字貫之,亦能獨用。 【 梁氏原錄英文字母,頗有訛誤。為了印刷方便,我們改為標準英文字母。】 】 書籍印刷,皆鎔鉛為之,有活字鉛板,有全字鉛板。 【 按:書籍既非木刻,則稱板非宜,今姑沿其舊稱也。】 活板止二十六字母,如中國之點畫撇鈎,每印以磨櫃推之成書,較手印為捷,雖千百萬字,可一時並得。其書橫列,無直行。筆以鉛錐為之,隨其身之所至,携以記所得異聞。自經史詞賦外,最重而通行者曰新聞紙。 【 按:其紙遞長至五尺,濶至三尺。始於利打爾亞國,歐羅巴人行之已三百餘年。紙不釘裝,兩面皆有字,或日一出,或七日出三四紙,或半月一紙。每出多者二萬,少亦數百紙。人閱看者,收其工料之貲,每歲自一員至十二員有差。所載皆船貨來往期日、市價及買賣田廬、租稅房舍之值,並官員、士子、兵丁所言、所作事,廣及海外一切聞見。又有月新聞紙。載歷監、醫生、樂工、律法、所得學問及勸善各事宜。又有一季一出者,多約一二百篇。如中國之時憲書所載,則日月出沒、日食、月食之故,迄於本年士農工商所業之宜,與各國人數增減,凡輿地、古事、前言、往行、天文、音樂、辭章並雜著焉。葢已編成卷帙,而國中人則通謂之新聞紙而已。惟本數多寡無定,故價值亦因以參差,自半員至數十員不等。】 傳播於市舶所至之國,如中國之邸報。故一事作而遠近週知,客外者不俟其家報也。士人家藏書,每至一、二千本。省學藏至一、二萬本。富者設書齋、購書其中,便人繙閱,但不令攜出。鄉曲別集貲為書會,禮拜工停日,羣就會所假之,下次拜日繳,復再假。以次輪易。其專刻《聖書》之院,恒擇無力購求者贈之。

  婚姻有妻無妾。妻無幼聘者,男子年十五,自訪所配,先詣其父兄訂約焉。 【 按:《寄味山房雜記》云:「男三十,女二十九始議婚。」說與艾儒畧《職方外紀》同。葢通指歐羅巴而言。此從《志畧》。】 越數年,男女各長成,性質生業,互相伺察,既各深悉,然後面訂婚期,或為書告其父母。無親迎與聘物,屆期攜手登堂,延尊者, 【 有官者及宗族之長者。】 書男婦名,且備書:「此出意願,非勒婚,至老不得悔離。」語畢,有官者葢以官印,族長以私印,存之為後證。既婚,乃得列名丁冊,謂之成丁。

  其俗母嚴於父,幼為父溺愛,必受母呵叱。時以出告、反面、早起、整潔衣服數端為蒙訓。二十後,即聽所之。志有欲為,不之禁,即遠出亦不強留也。弟聽命於長兄,事必曲從,無稍違者。重然諾,以拉手為定,久不忘悔。

  土番體極高健,膚色如紅銅,雙目漆黑,髮粗而長。男女皆喜飾,髮垂耳,觸之則以為大辱。然心頗明晰,處友能信。會議本用其舊俗,每議事,則老者嚴肅無慢容。平居則以鬥為戲,每相賭以牛羊。偶受人欺侮,當時能忍之,轉念則矢以必報。戰陣勇往,被擒至死不屈其膝。凡戰盡攜所寶物以行,示不反顧意。男出戰,其家咸持齋以祈禱,勝則迎賀。斷敵首,男者用以築牆。每戰初行,老者輙指牆首相勖。女則以連指骨為飾。得人,肉三分之:一祭魔,一賞戰者,一分遺齋禱者。獲大仇,琢骨二寸許,鑿頤入之,露其手以自表。冬衣皮毛,夏則自乳至膝,圍以獸皮。有五色塗面,首插鳥翎者,欲示人威武也。食惟菓木、瓜菜,飲血茹毛,不喜熟食。病無醫藥,但令能叱法人禳之。自來不知有文字,日事釣獵,善弓箭,暇則焚樹跳歌為樂。家計一主於其婦,男子不問也。女子亦多力,有遷徙,則器物子女共為一駝,負以行,登山如平地。居惟篷寮,四壁無他物,門戶卑隘,以備敵也。行用不以銀錢,但採樹皮或珠石 【 詳見後文。】 與商人交易。婚無定法,既娶又恆逐之。死不以棺殮葬地。所祀惟日月星辰。祈晴雨,取石似物形者祭之,不驗則再取,偶驗即報焉。雕木摶土為像,昔極信邪魔。齋時不語,日食菽一握,飲水一杯。每戰及漁、穫必齋。耕者祀兔鹿,獵者祀大鹿角,求多獲。新穀必先供巫,乃不傷稼。自合省立國後,教以法制,風俗漸改。嘗糾合排衆,欲與國人爭,合省人讓而勸之,委曲開導,遽能聽受。性喜施予,每作熟食,施行道者。盖俗既富足,而獉之性又未盡漓,故能與耦居,無猜忌,卒相合成國也。

  合省人最體E貧乏,故城村皆少乞食與鬻子女者。預聚貲立仁會,先施監獄, 【 詳見前。】 次則延師以訓子弟之無力從學者。又設館收聾、啞、殘廢,擇可習之藝,手調音而教之。盲者造凸字書,令手揣讀。就地設院曰養育,以收幼無父母者。 【 按:西洋博爾都噶爾雅國,俗有仁會,恤孤寡焭獨。商舶至,或有死而無子者,收其行李,訪其戚屬還之。國王隨處遣官為孤子治家,長則還所有且加益焉。語見《粵海關志》。其規條與此大同小異。意西洋諸國皆有之,不惟此合省一國也。】 隨其質性所近,教以四民之業。富者將死,預自籍記其貲財,或分贈交遊,或全施仁會,其子女視為故常,無與爭者。

  土俗故嗜酒,因別創一會,曰節飲,聽願戒飲者入,書姓名於籍,既入毋許再犯,計不下五千所,戒及二百萬人。 【 酒家別業者四五千家,以店賣人而別處貿易者約七八千家。】 每城置醫士七十五人,考舉酖■〈酉面〉流弊,詳為論說,挨戶勸焉,故酒費日少。他復有所謂勸和會者,其人其費,專為和事息爭而起。

  子弟幼即諳禮拜,與父母分衾臥,四、五嵗即異榻。道逢老者必讓行,親友則立待其過,非所識或年相若,則彼此疾趨。尤尚交友,往還者無論男婦,常留共食。女未嫁者從父兄,以出嫁乃隨夫。稍閒,每向人誦《新書》,俾廣人見聞。有期約輙指禮拜日。

  計時無節氣,日無吉兇。人死為沐浴,殮止汗衫,叠其掌納於柩,三日除服,四、五日即葬,以鐵或錫圍其穴,覆土後亦蒙以鐵錫,墳上下並立石碑,紀其生終年月,塋外欄石,拒樵牧。會葬服尚黑。

  衣服之制:帽以灰色呢為之,高七、八寸,矮者或圓、或角,角有八、有六,前垂片皮使不受日光,繫以帶。 【 帽價歲可得千三百萬圓。】 寒則裁氊為短小無領內衣, 【 用法蘭仁氊。】 襲以單衫,極窄而領極高,頸繫以巾,其外別覆以前夾後單之半臂,曰背心者。褲有大小,亦氊為之。 【 小褲在內,大褲在外。】 上下各至腹脚,衫前後鈕扣接褲帶。 【 兩扣以十字交加褲帶,過膊吊扣。】 復罩以長袖緊狹長衣, 【 四圍纏緊,光滑無縐紋。】 前長齊背心,後僅至臀。襪亦以氊製,以羊毛為之,自膝止。皮鞋 【 牛皮為之。】 面底皆單,有底厚四五倍者,帶繫其面。 【 鞋價視帽。】 靴厚底,不過膝,皮褲葢之。凡衣扣鈕皆在中,不尚左右袵。

  居常日三食。早食必辰巳間,止牛、羊、豬、魚、 【 多燒炙。】 飯麵,謂之早茶。未至申酉,則飛走雜陳,並精講庖製,食必具茶酒,恣其醉飽,謂之大餐。晚食,則以酉戌,所食同早餐。大餐必舉家同案,男女自為東西,案覆以布,人置空器於前,備載食物,無箸,惟用刀、匕及叉。酷嗜牛乳、鷄子、煎牛膏。為茶,凡架非、 【 炒豆為末,水調代茶。】 生菓或糖製之,皆常用不離者。器尚金銀、玻璃,日用食飲,較之中土人為奢。

  居無地稅,屋則論架賦之。樓居者輙叠五六層以避賦。白灰堊其內外壁。出稍遠即乘車,大者駕四馬,小者二,官民亦以為差。 【 按:艾儒畧《職方外紀》:「歐羅巴諸國駕車,王八馬,大臣六,次四或二。」今米利堅人既遷別洲,不知尚仍舊俗否?統領非官非民,未悉所依何制也?】 物稍重即負以馱驢牛馬,惟輕者以人。舟具一同中國。

  銅礮亦沿歐羅巴舊制,極堅利。兵械惟弓、箭、長針、藤牌、手鎗,大抵諸國皆同,獨鎗末必加小剱差異。

  俗好歌唱,童而習之,禮拜日及迎待賓友皆用樂,故有吹彈敲擊諸器。軍中惟吹笛、擊鼓、響角三者而已。

  畫有別格,在六法之外,并雲情雨態,水中倒影繪之。故幅無空紙,以遠近別其濃淡,皆有定則。最精界畫,疊隔二鏡,睨之近可使遠,小可使大,無論地理、山川、人物、花鳥、宮室、器皿,靡不精妙。染色尤工。印畫雕銅為板,細逾毫髮,丹青能千幅一律。中國士夫多購為雅玩。而雕刻刀鐫之工次之,瓷器又次之。

  有出新意造橋樑、樓臺、器物,人所未見而樂效者,其倡造之人,官為奬勵。奇器之作,往往有因人力需費,而代以物力者,其中又分以水力、火力、獸力之不同。先是,棉布織少而價昂,嘉慶中, 【 始於嘉慶二十年。】 始以水運車,數十紡車,監以一女工而足。織亦水輪轉動,自能成匹。製易而工省,故棉布市於他國賤而且多。有紡織所,設紡車一萬五千架,日得布四千丈。 【 按:所內計五百人,男一女七。一女月工銀十二圓至二十圓不等。總理者歲三千圓,司工者二千圓。商主更以所入價十一酬之。從前種棉者少,無一年產至三萬八千斤者。至道光五年,則多至二萬七千萬斤,估值二千七百萬圓。以五之一留用,餘皆販於他國。六年至今,價又減於二十年前三之二,而商利反增,葢水織日多也。當棉未盛時,以苧蘿布代之,其明證矣。又按:尺曰碼,約如中國二尺五寸,各國仍有不同。斤曰磅,約十二兩。】 呢疋有大小,皆擣羊毛為之。牧者視其年值增,則多畜以翦其毛,否則殺以充食。其先,造法遜於英吉利,故所銷亦遠不逮。今以解用水力,故流通極廣。火輪船尤始自近年,附近諸國,每仿為之。中立銅柱,空其腹,設機焚煤,火激輪走,其快如風,日夜可行千里。借五行之力,是以駛力較猛。但近火不便藏藥,且火力稍懈,轉不及人力得為輪換。故用以通急訊,實為奇捷。 【 三十七日由其國可抵粵。】 若以載貨載兵,則兩非所宜矣。玻璃器與時辰鐘表,銷售之數畧相等。而玻璃罐彌通行焉。就工藝之大概言,則鑄字、製紙、印書三者,多於他工。葢心思專用於製造,因而日趨新巧,有自來也。

  其始至,但流寓以船來市,雖有地不知耕種。久之,乃墾腴曠為田壤,築基界, 【 按:修培基圍,為歲議之首,務必行者。】 經其溝洫,四野皆叢樹,伐而留其四邊,即以為田圍,獸不得入。木伐隨焚灰於中,故始播便能蕃茂。又勤於力作,往往積餘穀以待諸隣近之凶荒。英吉利尤時與告糴。所樹首粟、次麥、次■〈艹蜀〉■〈艹蜀〉、麰麥、黍及大、小豆、蕎等,隨各省風土所宜。 【 人食之外,以供禽獸。】 稻惟南方地有之,與甘蔗同。又種麻,細為布,粗為纜索,為帆。烟葉,止製鼻烟、捲筒、碎葉三種。棉則以時採其花,紡紗以成布,曠野所在,種者遍焉。近有桑可供織袵,青黛可作染料。蔬有薑、芥、葱、蒜、薤、黃瓜、冬瓜、胡瓠、菘、葵、蒿、薯、■〈艹蹄〉藿之屬。果有柚、橙、柑、梨、桃、纓桃、梅、葡萄、莓、李、核桃、 【 有十種。】 沙梨、平菓、胡桃、栗之屬。花有葵花、紅花、山丹、薔薇、雞冠、柳絮、人參之屬。 【 按:人參以入花類,據《志畧》說,似別有種也。】

  樹木百三十種,有奇橡木,高至八九丈,舟料、室柱皆資之。 【 凡四十四種。】 楓可煎糖。 【 歲可十萬斤,有圍四丈六尺者,在美蘇里。】 樺皮,可蓋瓦、製箱、籃、舟、舫,土番以作三板小舟,負至海濱而渡,歸亦負還。次為榆、松、柏、杉、柳。

  山石以亞罷拉既俺、治臂外二山所產,供堤築、街舍之用。色別青、赤、白。石山中有金、銀、銅、鉛、鐵、錫,金出最後。 【 駕囉連北、南省及磋治亞、典尼西、亞喇罷麻諸處,並有產金。以道光四年所得計之,估價不過五千圓。五年,則萬七千。六年,二萬。七年,二萬一千。八年,四萬六千。九年,十四萬。十年,四十萬六千。十一年,五十二萬。十二年,六十七萬八千。十三年,八十六萬八千。十四年,八十九萬八千。蓋開採者多,故日有增益也。】 銀、銅、水銀間出,錫及諸珍寶石亦差少。惟鐵至盛。產煤之地,以邊西耳文為最。鹹水環三面,可煮煎。又有鹵石,山中亦有鹽海子,故鹽足用。魔鬼山 【 按:以所產物異常理,故俗稱魔鬼山。】 中有水可作藥,土人稱曰藥水,且可作油燃用。凡鹽、煤及金、銀、鉛、銅、鐵,皆聽民自取無禁。

  獸之屬,有黑熊、豺、狼、狐狸、海虎、水獺、野狸、■〈犭耑〉鼢、鹿、牛、馬、虎、 【 按;《海錄》:「山多奇禽異獸,無虎、豹、麋、鹿。」葢得自耳聞。今據《志畧》。】 驢、■〈犭光〉、兔。禽之屬,有鶻、鷲、鷹、梟、鸚鵡、杜鵑、喙木、鸂烏、燕鳩、鷓鴣、山雞、鸛鷸、鵝、雁、鷦鷯、鶬庚、■〈戶外鶏內〉鷄、鴨、孔雀。鱗介之屬,有大口魚、鰱、民魦、鮒、■〈廣魚〉、鸇及倒蛇蟲。昆蟲之屬,有蝘、蝶、螢、蠶、蜂、蜻蜓、蚱、螳蜋、蟋蟀、蚊、蛭、蟻、蚇蠖。

  農藝,穀為上,菓木次之。然國實以貿易為本務,所入視農工遠甚。統領之所奬勸者,固在此。葢稅之所出,國用攸資也。國商之販貨市外國者,不過魚油、獸皮、牛、羊、豬、馬、烟、棉花、五穀及工作中之鐵器、瓷、木器耳。舉至旺之年,計出凡五千八百八十艘有奇。

  以乾隆五十二年入市中國,後船逐漸增,歲且數十,幾與英吉利相埒。其船每較他國差小,隨時可抵粵,非如他國之必期以八、九月也。 【 按:入市始於乾隆五十二年,據《粵海關志》。《廣東通志》則以為始於乾隆四十二年。當時據採訪冊,其誤有因也。《志略》乃云乾隆四十八年始。彼國最重貿易,其叩關初至之年,當有紀載,撰《志畧》者必所習聞,不應舛錯。至是,予總纂《粵海關志》時,凡由局弔查關署所存檔冊、榷使,每令關吏按類錄摺送局備纂。如各國始至之年,並詳註之。予尚慮其一時抄錄,偶有舛誤,因以前所纂辦《廣東海防彙覽》時,書局錄存,自總督至布政司署,一切抄發案牘覆核之,兩無參差,方據纂入。今其國乃自謂四十八年始入口,所以不符之故,則不可解矣。又按:米利堅入市以來,除所有統同禁令,如入口硝磺、軍器、礮位、金、銀、錢、銅、鐵、鉛、米穀、書史及大黃、茶葉、土絲、綢緞之私買者,向與各國均同遵守外。其專為彼國事,見案牘者,今並著之。乾隆五十四年,以粵地多通洋面,若任各國市買大黃出洋,勢必輾轉入於俄羅斯。奏定,西洋各國,照琉球例,每年每國販賣不得過五百斤,俾其得藉療疾。至五十七年,因其國夷商與英吉利夷商,求免限定五百斤數,并求海龍等項皮張,一體進口售賣。奏奉恩旨准行。又嘉慶十五年,英吉利大班嗌■〈口花〉■〈口臣〉列欵,以米利堅與伊國不睦,所有英吉利貨船,常被米利堅在夷洋拏獲,禀請掠過貨物,不容隨便售賣。經廣東布政司會議:各國貨船來粵,惟以該國批照為憑。是以船至萬山驗明,看過實有貨物,即行引進黃埔。其貨物來歷,本難稽考。至該夷等互相爭執,係外夷之事,內地無從查考,毋庸置議。又二十二年,米利堅船來粵,至香山外洋停泊,被蛋民李奉廣等詐搶拒捕,殺傷米利堅人五命。總督聞即嚴飭拏獲匪犯,並傳齊彼國在粵商人,環視行刑,分別斬梟。奏請將夷人量加賞恤。奉旨:「以唉■〈口也〉違例私販烟泥,免其治罪,不得再加賞恤。」又道光元年,總督、監督會奏:「鴉片烟來路:一係大西洋,一係英吉利,一係米利堅。大西洋住居澳門,赴本國買貨,回帆夾帶。英吉利水手私置。米利堅因少國王鈐朿,係船主自帶,總商徇隱,請摘去頂戴。」又二年,廣東省西關失火,延燒洋行夷館。據各國夷商禀明,大呢、嗶嘰等物,既被燒焚,所有尚未分散各行,應由夷商交出之稅銀十四萬二百四十三兩,奏奉恩旨全行豁免。又十年,以西洋夷船分一、二、三等徵稅,自康熙年間減定,一等船徵銀一千一百餘兩至二千一二百兩不等,二、三等船徵銀八百餘兩至四百餘兩不等。米利堅或三十餘船暨二十餘船,其中一等船不過十之一、二,而二、三等船則居十之八、九。奏准,將各國船規各減去十分之二。又十一年,以夷船例自五月收泊,九、十月回國。米利堅船來去無定,其一人名下,每年至粵船隻,或一、二號,或三、四號,或本人無船,將貨附載別船售銷,該夷商均在省經理,年久相安,不必拘定九、十月間回國。列欵奏定,量為變通,一俟貨銷事竣,不論何時,即行隨船回國,或前往澳門居住。以上皆見諸案牘者。蓋自其入市至此,已五十餘年,中朝懷柔之仁,有加無已如此。其國商人亦素稱恭順。在粵中人暨久客於粵者,每能言之。《寄味山房雜記》云:「道光三、四年間,英吉利國公司之緬甸西南咇姑港土產甚盛,發兵船欲據之,為所敗,來粵取餉,碇零丁洋面,本新安縣屬,有兵上岸,用鳥槍擊斃數人。官責大班,回稱:『此係過往兵船,未入口,不能約束。』時適有米利堅船搭坐法蘭西夷人在黃埔灣泊,以砂煲擊賣水果小艇民人落水死,船主將兇夷送出正法。」又道光七、八年,英吉利於夷館前立大馬頭牆柵圍之,官為毀拆。遂約來船俱泊零丁洋面,以八事禀挾求准,乃入口。各國多附和者,惟米利堅人不從,謂如我國船至汝國貿易,亦必遵汝制度。今來此但圖利耳,如無利,即請汝亦未必來矣。後卒以貨霉食乏始開艙。』據葉氏之言,則米利堅猶知守法,可以一事推之矣。又二十四年,其國使臣■〈口顧〉■〈口盛〉偕■〈口威〉■〈口伯〉■〈口士〉■〈口德〉等至粵,以貿易條約四十七欵呈請,大吏逐欵覆核,分別准駁刪增,定為三十四欵,給以印冊,仍代為轉奏。其中如稅餉俱照現在例冊,如日後更變,須與該國議允。又准帶家眷赴廣州、福州、厦門、寧波、上海五口居住貿易。五口外不得一船駛入別港遊奕與沿海居民交易。又五口所設領事,與地方官交涉事件,須兩得其平,倘有欺藐,准領事申訴中國大憲查辦。又其所納船錢,載貨百五十噸以上者,各納銀五錢,不及數者納銀一錢。所有丈量各舊規,全行裁革。已完船錢後,載往別口,海關註明船牌及行文別口,止納貨稅。又該國三板附搭行李、書信及例不納稅之食物,均免輸稅。若雇內地艇隻,并不在按噸納錢之例。又凡雇引水、跟隨、買辦及通事、書手、工匠、厮役、水手,其工價均聽其自行定議。又議該國商起貨、下貨日,報領事轉報海關會酌,遲則不為准理。又五口各給領事丈尺秤馬一副,照粵海關部 【 領】 【 [頒]】 式發領事,以免流弊。又進口領牌起貨時,即交清船鈔,其進口貨於起貨時完稅,出口於下貨時完稅。又每船帶進後,海關派役管押,聽該役或搭商船或自雇,其食用,由海關給發,不得索商船絲毫。又船進口二日,將船牌貨單呈領事,領事即將船名、人名及噸數、貨色、照會海關,方准領牌開艙。未領牌而擅行起貨者,罸其洋銀五百大圓,其貨概歸中國入官。止起一分貨者,按一分輸餉,餘貨准載賣別口。未開艙者,限二日准其他往,逾限即照輸稅。又船泊口內,有駁貨過別船者,由商報領事轉報海關驗明,方准搬運。倘不禀明候驗,即將駛運之船歸中國入官。又洋行名目裁撤,准與中國商民交易,以杜包攬。又中國商人拖欠貨項,誆騙財物,該國商自向討取。若由領事照會地方官,即查明催追。倘實已身亡產絕,或逃匿無踪,不得執洋行代賠。舊例呈請著賠,華商亦照辦理,領事亦不保償。又五口准租賃民居,或租地自建,并設定醫館、禮拜堂及殯葬之處。領事同地方官體察民情,聽其公平議租。或被掘墳墓,地方官嚴拏,照例治罪。其商人水手,不准遠赴內地鄉村閒遊,亦不得赴市鎮貿易,應議定界址,以期永久。又聽該國延請各方士民教習語音,幫辦文墨,并准買中國書籍。又內地不法匪徒逞兇焚搶,領事報地方官查拏嚴辦。又納稅後運往別口,領事報海關驗明填照。一面行文別口,查驗符合,准免重納,影射夾帶者入官。又中國人與該國詞訟,中國民人由地方官訊照中國例治罪,該國由領事訊照本國例治罪,但不得各存偏護。又如中國禁阻別國交易,聽該國自與別國貿易,或販其國貨前來,亦准入港,惟不得私帶別國,一兵進口,及受別國囑換旂號,代為運貨入口。又每年終,五口領事,將一年船貨及估值數目,詳報本省總督咨部。又該國人有事要辨訴者,先禀領事查明,即轉行地方官查辦。中國人亦先禀地方官查明,即轉行領事查辦。又該國人在五口自行因財涉訟,由領事訊辦。該國與別國在五口因事爭論,各照其本國所立條約辦理,中國官員不過問。又該國貨船在中國內洋被盜刼,地方文武官即嚴拏治罪,贓交領事轉給。或正盜不獲,或有盜無贓,及贓起不全,地方官例有處分,不能賠還贓物。又該國船在中國洋面遭風、觸礁、擱,淺,遇盜,或在外洋飄至沿海,致有損壞,地方官即拯救撫恤,一切米糧淡水,均不得禁阻。又五口地方官,不得強取該國貿易船財物,及封船公用等事。又該國人有逃匿內地者,地方官拏送領事治罪。中國人有逃匿該國寓館、商船者,地方官行文領事拏送。其商民、水手,均歸領事約束,倘有滋事,兩國官員均應執法嚴辦。又中國大臣與該國大臣公文往來用「照會」,領事與中國地方官用「照會」,申大憲用「申陳」字樣。平民禀官仍用「禀呈」,兩國不得互相徵索禮物。又該國若有國書達朝廷者,應由中國辦理外國事之欽差各大臣兩廣、閩浙、兩江總督代奏。又該國有兵船巡查貿易至各港口者,其水師提督大員,與文武大憲,均以平禮相待,買食汲水不得禁阻。如兵船損壞,不准修補。又該國攜帶鴉片及違禁貨物至中國者,聽地方官自行辦理治罪。若別國冒該國旗號做不法貿易者,該國自應設法禁止。又各口情形不一,應俟十二年後,各派員公平酌辦。此次條約奉批准後,該國不得遣員到來異議。其使臣原呈之四十七欵內,有各口領事官有事,請准其向都察院申訴者,葢該國審判全歸察院也。有洋樓偶被焚燒,請官為修復者。有洋貨三年不銷,請發還稅銀者。有請官設棧房代為貯貨者。有天朝敵國、與國均准往來貿易者。有商船進口停泊,請中國統轄護理,遇別國凌害,仍請中國代為報復者。有貨船被敵兵追襲,請中國助擊者。有兵船到港口,與礮臺互相放礮以將敬意者。又有請定在京中或內閣,或部院收受其國中文書者。有若值兩國用兵,仍須准予商人搬回貨物,免遭殃害者。其請租地建堂並殯葬,及延士人教習,採買書籍各欵。均先駁斥,後據夷使稱大西洋之在澳門、英吉利之在香港,均得建堂殯葬,俾生者種福、歿者藏骸。伊國貿易人不多,不敢求賞葬地,若再不准建設,實屬向隅。至延請士人採買書籍,原屬舊有之事,祇求載入條約等語。經大吏核與辦法無礙,准之。而其中擅赴五口外私行交易,及走私漏稅、攜帶鴉片及各違禁貨物,聽中國治罪,係屬增入,該夷使亦即樂從。其歲終彙報咨部,則該國原議所有。尚足見其恪守天朝法度。惟洋鉛為該國所出,稅例比較鐵斤加至三倍,今據求減,准其每擔減去銀一錢二分。葢洋鉛原非大宗貨物,所減無多也。以上皆入市後見諸案牘者,故附紀焉。】

  他國之來市於其地者,多近南諸國。而他洲亦時有至者。如英吉利、法蘭西、荷蘭、葡萄雅、西班雅、破魯西、瑞典、鄂羅斯、 【 以上諸國並同屬歐羅巴洲者。】 埃岌多、 【 在亞非利駕 【 州】 【 [洲]】 內者。】 都耳基、回回、印度、噶喇吧、小呂宋、暹羅, 【 皆在亞細亞洲內者。】 各以其土所產貨,或轉運別地之貨以往。而天朝近洋各省之商人,亦間有駛船抵其國者。旺年多至三千九百五十餘艘,載其土貨回帆者,乃四千艘有奇。 【 按:據《志略》。其年出口者,乃多於入口之數。或置貨過多,就租其船以去,猶為情事所有。而船數之多,則異甚。或并國內口岸自為來往者計之誇示他國,未可知也。】 以人司之為檔,籍其出入之數, 【 道光十四年,出口之貨,變價約一萬萬有奇。如山物四百五十餘萬,屠人物二百餘萬,農圃物八百餘萬,烟六百餘萬,工作器七百餘萬。以棉花為最,凡得五千餘萬。十五年,一百三十六萬餘包。十六年,一百六十三萬餘包。包值七十圓,計得銀一萬一千四百五十五萬有奇。乾隆五十五年,商本止千九百萬,至嘉慶元年,則多至六千七百萬矣。由外國回帆貨值,亦一萬二千五百萬有奇。】 按貨輸稅,設關榷之,中有免者。當立國之始,干戈俶擾,商賈中疏。越六年, 【 是為乾隆五十九年。】 所徵餉尚僅得四百七十七萬有奇耳。其後餉以貨增,度支不匱。

  戶籍丁口之數,凡為人民,為婦女,為奴僕,各就其縣,嵗書於冊,週十年而統核之。生息雖漸蕃衍,然未有過千三百萬者。 【 未立國以前,無十年計口之例。略舉大數,則康熙二十八年,約存丁十有二萬。乾隆二十一年,一百萬。四十年,三百萬。自五十五年,戶冊始設,是年得三百九十二萬一千三百二十有八。五十九年,得三百九十二萬一千三百二十五,為奴者,六十九萬五千六百五十有五。逾六年,為嘉慶五年,得五百三十一萬六千五百七十有七。次年,得五百三十一萬九千七百六十有二。又十年,得七百二十三萬九千有三。又十年,得九百六十三萬八千一百八十有一。又十年,得一千二百八十六萬六千九百二十,為奴者二百萬。按:戶丁既逐年遞增,而於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,越四年,而丁口反減,理不可解。意此四年方與英吉利戰,生齒不敵死亡也。】

  其地南極暑,北極寒。然近北反可依時耕耨。南方濱臨巨洋,遇海水泛溢,泥濁浮淖,耕者往往失時。以通國三分, 【 三分語見前。】 近北一分,一歲中有四、五月飛雪成片,堅冰上可馳馬者。中一分,雪甚稀。近南一分,則終歲和暖。國人每製寒暑針,較其分數淺深。而一歲風信,亦按年月日備記之。其測雨之法,則以先一年每月日,備記星辰雲霧為驗。 【 如馬沙諸些省波斯頓城,每年北風三十日,西風四十九日,西北風六十四日,東北風四十三日,東風三十二日,東南風十六日,南風三十七日,西南風八十八日。華盛頓省城,則北風五十六日,西北風八十七日,東北風三十五日,東風十六日,東南風二十四日,南風四十日,西南風五十五日,西風五十六日。累斯安省巴頓而碌城,則十一月內,北風三十九日,西風七日,東北風十一日,東風五十九日、東南風十六日,南風七十一日,西南風十五日,西風百四十六日。若測雨,亦就一、二省計之,則馬沙諸些省波士頓城,每年約有二百二十日晴,八十日雲,三十五日雨,二十二日雪。華盛頓省城,每年約二百二十二日晴,五十八日雲,七十二日雨,十三日雪。累斯安省巴頓而碌城,十一月內百六十二日晴,七十六日雲,九十七日雨,無雪。按以上並據《志略》。所稱各省風、雨、晴、雪,日月之不同,其為南北異,宜本屬常理。然所測一省中,每年相同,則不可解。然《明史》稱:「柯枝國二、三月小雨,五、六月大雨,八月後不復雨,歲歲皆然。」則此似非無據。至累斯安一年止有十一月,更不知其說矣。】

  或曰:其地本英吉利罪人所流竄。葢傳聞之誤。 【 按:《寄味山房雜記》云:「米利堅即中國所稱花旗也。初亦英人投竄於此,地沃宜五穀。週亦數千里。」】 或曰:國為英吉利所分封。則指其初至者言之,猶未得其審也。 【 按:《海錄》云:「 【 ■〈口美〉】 【 [■〈口芊〉]】 哩千,在英吉利西,亦海中孤島,疆域稍狹,原為英吉利所分封,今自為一國,即來廣東之花旗也。自大西洋至■〈口美〉哩千,統謂之大西洋,以海舶貿易為生。自王至庶人,無二妻者。山多奇禽怪獸,莫知其名,而無灰豹、麖鹿。凡來中國,皆南行過峽,轉東南,經地問、噶喇叭,置雜貨,北入噶喇叭峽,過茶盤,即地盆,經紅毛淺而來。若不泊噶喇叭,則由地問北經馬神、崑甸而至茶盤,北經紅毛淺而來。九月以後,則由地問借風向文來、蘇祿、小呂宋、東沙而來。其往小西洋貿易者,則由噶喇叭西北行,經蘇祿之西,呢是之東,又西北經呢咕吧拉而往。由小西洋復來中國,則東南行,經亞齊東北,麻六呷西南,入白石口,轉茶盤而來。遇北風,則由白石口東南行,至細利窪,入小港,經蘇祿、小呂宋、東沙而來。內港船往來,則必乘南北風。其蘇祿、呂宋一道,從未有能借風而行者。此其大略也。」據此,則米利堅亦在大西洋之內。其云王與庶人無二妻,則猶未悉其國之但設有統領,而無王也。楊氏《海錄》之語,葢於嘉慶庚辰,聞之謝清高所口述者。謝為賈於海十四年,所至習其言語,記其島嶼、風俗。當時所述,悉操西洋音,故以米利堅為■〈口美〉哩千。他無所據,其以轉音而誤,則詳見前矣。】